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郎嶺關洪武七年,千戶王原築。一在五臺縣東南五十里百蘭都。

天澗堡隘 ,在岢嵐州北五里,兩山之間,北通大同,南通本州。

三井鎮 ,在岢嵐州東北四十里三井村,明初置巡檢司,今革。

二郎關 在岢嵐州北二十五里。元大德十一年,置巡檢司。明因之。洪武十八年重建。

于坑堡隘 、洪谷堡隘 ,俱在州西北八十里,其路俱通保德州。

天村寨 ,在嵐縣北二十五里。明洪武九年,調鎮西衛官兵守,今裁。

乏馬嶺寨 在嵐縣北六十里。明洪武九年,調鎮西衛官兵守,今裁。

界河口 在興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

孟家峪 在興縣西南五十里黃河崖,路通陝西神木縣。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

穆家峪 與孟家峪近,舊置巡檢司,尋革。合河關 在興縣北,唐時置。

蔚汾關 在興縣東,唐時置。

得馬水關 在保德州東北一百里。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

寧武關 在府城西北五百三十里,古樓煩地。明正統初年,因舊名正立關,以寧化所隸焉。後二十三年,又以牆垣高厚弗稱,鴈門復增築之,三關中路之備,於是稱壯。

偏關 在府西北五百里,古武州地。東連丫角山,西逼黃河,與套一水之隔,東仰西伏,故名「偏頭。」 宋南渡後,屬金。元為關。明因之,以時增修,比鴈門、寧武二關尢為險固。

成晉驛莎溝橋 ,在陽曲縣城北七十里,東黃水村。義濟橋 ,在陽曲縣城東北八十里,東黃水鎮。

迎澤橋 在陽曲縣城南迎澤門外,明建。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南屯橋 ,在陽曲縣城西南一十五里汾河上。「太平橋 」 ,在陽曲縣迎澤門內。

承恩橋 在陽曲縣承恩門外。

宜春橋 在陽曲縣宜春門外。

皇清順治間修,康熙二十年修。

迎暉橋 在陽曲縣迎暉門外。

振武橋 在陽曲縣振武門外。

阜成橋 在陽曲縣阜成門外。

鎮遠橋 在陽曲縣鎮遠門外。

拱極橋 在陽曲縣拱極門外。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

窊流村石橋 在陽曲縣汾河東十里。

蒲淤河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三十五里蘭岡村。

南寨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二十里。三交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北十里。

南社村石橋 在陽曲縣城西北十里。

赤橋 在太原縣西南七里,晉水北渠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讓橋」 ,至宋太祖,鑿臥虎山,血流成河,故更今名。

北神橋 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北街晉水北渠上。

南神橋 在太原縣西南十里晉祠鎮南街晉水南渠上。

萬春橋 在榆次縣南二里。下壘石為洞,中平如砥。

張慶橋 在榆次縣西南二十里。巨石為梁,下為水門四,雖洪流巨浸,不能衝毀。

流村石橋 在榆次縣北二十里,省會通衢。工作堅緻。

通濟橋 在太谷縣東門外,為水沒。

永濟橋 在太谷縣南門外。明成化間始建,正德十三年重修,初增甕城而廢其橋。城完,移於故址,東南視昔隘矣。

濟民橋 在太谷縣西門外,明嘉靖十九年建。利涉橋 ,在太谷縣北門外。

上段橋 在祁縣西二十里。

東六支橋 在祁縣東北十五里。

賈令橋 在祁縣北十五里。

澗村橋 在祁縣東南二十里。

團柏橋 在祁縣東二里。

韓令橋 在祁縣城南門外。

「北關閣外木橋 」 在徐溝縣北門外,象谷水經流其下。

南門外石橋 在徐溝縣城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