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69

此页尚未校对

三十六年,知縣陳大年捐修學宮並「大成」 碑坊。四十一年,榆次縣訓導署徐溝教諭事衛中英捐修泮池。四十四年,教諭王藎臣捐俸重建西廡七間。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捐俸補修正建戟門、櫺星門並東西齋舍各三間。五十年,重建「道冠古今」 牌坊、「德配天地」 牌坊並「大成」 牌坊共三座。其明倫堂東西側廂房各三間,東齋亭三間,曰「敬德」 ,西齋亭三間,曰「修業。」 明萬曆八年,知縣金一鳳重修。東西號舍二十間,久頹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正殿後。其尊經閣

一座,在「明倫堂後。」

啟聖祠 三間在戟門左。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移建明倫堂後。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正殿東北《二十九》

年,知縣陸史重修。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復修「名宦祠 」 三間在戟門左。

鄉賢祠 三間在戟門右。

文昌祠 「在明倫堂左。」

奎星樓 舊在學宮內。明崇禎年間,知縣李栩遷城東南角樓。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縣趙良璧捐俸新建。在學宮「啟」

聖祠前、「前偏東隅。」

教諭宅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重修。

訓導宅 在明倫堂後。明萬曆四十年,知縣王敷學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趙良璧移尊經閣東。

義學

學田 溫定地一十畝六分,溫廷器地三畝,溫漢地四畝,溫良智地二畝,溫朝鳳地二畝三分,溫殿香地二畝二分,溫宋沼地七畝,溫才謙地三畝五分,溫告舍地二畝七分,溫仁禮地二畝,溫祚地六畝八分。以上一十一段俱在李青村。劉金川地一十三畝五分,劉士運地九畝三分四釐,劉未魁、劉永進地二十畝五分四釐。劉址地四畝,以上四段,俱在集義村。楊可現地九畝八分,喬仲選地一十八畝一分,以上二段俱在李青村。喬梁地一畝四分三釐。段士升地一畝三分,以上二段俱在史家社村。張麒麟地四畝,在北內道村。楊世英地一畝八分五釐,在城西門外飲馬池地六畝。東至姚益,西至王敬,南至王銓,「北至《鄭義》」 ,在莊子村西。

義學田

清河縣儒學 在縣治西南。金太和三年,知縣張德元創建。元縣尹彭殷甫重修。明洪武初,縣丞吳文煥、知縣馬大方,天順二年,右參政楊璿、知縣張圮。弘治以後「知縣仝進、盧賓彥、高瀛、土納謨、舒有翼相繼修。」 後鹵濕圮壞,鞠為茂草。崇禎十六年,知縣鄭經重修。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成觀光重修。十七年,知縣和羹

因舊治而恢拓之,或重建,或重修,堅固峻整,前所未有。其制:正中為大成殿,東西列兩廡戟。門外有泮池,跨以板橋。張學前源泉注其中。又外為櫺星門,門之左為儒學門,殿之左右為神庫宰牲所。

明倫堂 在殿後堂,東齋曰「進德」 ,西齋曰「修業」 堂。正西為敬一亭,久廢。西南為學倉,東為廚舍。其射圃亭在學外東,久廢。

啟聖祠 舊在儒學門內。明崇禎五年,知縣何起龍改建明倫堂,後知縣和羹復建於此。名宦祠 在㦸門外左。鄉賢祠 在㦸門外右。文昌閣 在儒學門東南。

魁星樓 在學前南城上。明天啟四年,知縣白餘慶創建,近重修。

教諭宅 在《西廡》之西,裁。

訓導宅 在教諭宅後

義學

社學 有三:一在西寺,一在堯城,一在米陽。交城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大德、元祐、至正年間累修。明洪武年間,知縣王允恭、任遠道相繼修治。天順二年,右參政楊璿令知縣蘇鐸增修。嘉靖二十七年,縣尹鄭鎬重加修葺。中為正堂,左右為兩廡,仍舊圖新。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泮芹、香遠坊,為櫺星門。榜曰:

先師廟門為棚、為「屏。」 萬曆四年,知縣齊一經重修。

殿廡、門坊、堂齋廨宇。萬曆十一年,縣尹周璧重修。

文廟殿宇門欄兩廡及儒學齋房,各煥然一新。天

啟五年,儒學門增為樓閣。崇禎丙子年,署縣事王凝命重修學前,買民居二院,創建「櫺星坊」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