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6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啟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俱知縣錢永守、教諭王啟謨重建。

文昌閣

奎星樓

「教諭宅 」 ,裁 「訓導宅。」

義學

學田

義學田

平定州儒學 「舊在州東南隅。宋元豐六年建。元至正間燬于兵燹。明洪武二年,知州程宗朝徙置下城東北。南抵大街,東北俱抵軍營,西抵後街,殿廡齋堂悉備。十六年,知州趙景先增修,規制周備。天順二年,學舍傾頹,分守參政陳璿、行部令知州葉昌重修。成化元年,知州陳志補葺。二十一年,知州吳鼒重建大成」 殿兩廡,增塑像,設倉廚門垣一,更舊制。弘治九年,知州吳賢廣舊殿三楹,為五楹,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外鑿泮池,池架石橋。橋南樹坊一,題曰「泮宮。」 嘉靖六年,知州蔡俸重修。其觀德亭在啟聖祠前,敬一亭在啟聖祠後。亭中豎《敬一箴》碑。十五年,知州馬京補葺正殿等處。三十一年,知州姚會極建「金聲」 、「玉振」 二坊于泮宮坊左右。三十六年,知州張孝重修。四十二年,知州孫九疇重修正殿。萬曆元年,知州楊梓重修。復更置大門為「大成坊。」 崇禎十一年,知州卞為麟重修。其明倫堂在殿後,左右為「進德」 、「修業」 、「日新」 三齋。其射圃亭,萬曆二十一年,知州宋沛建。

皇清順治八年,陳起潛復修學舍殿齋。

啟聖祠 舊在觀德亭後,明萬曆元年,徙建于明倫堂之右。

名宦祠 在戟門東

鄉賢祠 在戟門西

文昌閣 奎星樓

學正宅 、訓導宅 ,俱在「《西廡》後。」

冠山書院 在冠山之腹。元中書左丞呂思誠,父祖數世讀書于此。初名「冠山精舍」 ,後以宰相言賜額。建燕居殿,設宣聖像,以顏、曾二子旁配。有會經堂,「德本」 、「行源」 二齋,藏書萬卷,置山長一人為師。山中有石洞,即故址也。明洪武十一年,參政汪藻行部,命知州吳賢於洞府前構正堂,東西作翼室,刻詩於石。郡人孫傑於上重建「高嶺書院。」

石樓書院 在儒學。明宣德十年,學正夏廷器教授諸生,以與「石樓山」 相對,故名。今啟聖祠前,即故址也。

社學 有四:一在儒學左,明弘治十四年知州吳賢建。一在東門外街北,一在南門外西北,俱廢。一在西門外社稷壇東,嘉靖十五年,知州馬京建,有孔子遺像。

學田

義學田

樂平縣儒學 在縣東南隅。金泰和間建。元中統年修。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馮人傑重修。永樂年,知縣李敬、徐銘復修。天順二年,參政楊璿令知縣王文增拓。嘉靖十五年,巡按御史蘇祐檄知縣張武幾復新。萬曆年,知縣熊燦、郭暐重修。崇禎十二年,知縣呂維。重修。其明倫堂在殿後,東「崇德齋」、西廣業齋各五間。堂後有敬一亭、尊經閣。其射圃亭在堂西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祚永、訓導王基昌重修正。

殿三間,東西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櫺星門三間。啟聖祠 在正殿東北。

名宦祠 在戟門東

鄉賢祠 在戟門西

文昌祠 在學東

魁星樓 在城東南角上。

教諭宅 在堂西裁

訓導宅 在禮門外

義學

松峰書院 在三都村

學田

義學田

忻州儒學 舊在治西南隅九龍原上。後晉天福二年建立。元皇慶初修。明洪武三年,知州鍾友諒因舊址再建。正德間,學正楊鏞、天順間知州夏志明繕完。弘治五年,知州王軒改建治西北。雖規制弘敞,不及岡上爽塏矣。萬曆三十三年,知州王維嶽重修。正殿七間,高四丈餘,戟門、櫺星門俱琉璃瓦,甚宏敞。東西廡各十九間,尊經閣以逼城,其制頗隘。議者欲市廟前地,鑿泮池,但地亢無水,大雨時停聚濁流,反失秀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