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載頗略。方承平時,太原為大鎮,其興廢人人能知之,

故史亦不備書。今陷沒幾七十年,遂有不可詳者矣。 《日知錄》:太原府在唐為北都。《唐書·地理志》曰:「晉陽宮 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 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 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 四丈。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而城之。 間有中城,武后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 城也。宮城東有起義堂,倉城中有受瑞壇,當日規模 之閎壯可見。自齊神武刱建別都,與鄴城東西並立。 隋煬繼脩宮室,唐高祖因以堯關中有天下,則天以 後,名為北都。五代李氏、石氏、劉氏三氏皆興于此。及 劉繼元之降宋,太宗以此地久為創霸之府。又宋主 火,火有「參辰不兩盛」之說,於是一舉而焚之矣。《宋史· 太宗紀》:太平興國四年五月「戊子,以榆次縣為新并 州。乙未,築新城。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門樓,盡徙餘民 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縱火。丁酉,以行宮為平 晉寺。」陸游《老學庵筆記》曰:「大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太 原,降為并州,廢舊城,徙州于榆次。」今太原則又非榆 次,乃三交城也。然則今之太原府,乃三交城,而太原 縣不過唐都城之一隅耳。其遺文舊蹟,一切不可得 而見矣。《舊唐書崔神慶傳》曰:「則天時,擢拜并州長史。」 是并州有東西二城,隔汾水,神慶始築城「相接,每歲 省防禦兵數千人,邊州甚以為便。」此即《志》所云「兩城 之間有中城」者是也。汾水湍悍,古人何以架橋立城 如此之易?如長安東、中、西三渭橋,昔為方軌,而今則 咸陽縣每至冬月,乃設一版河陽驛,杜預所立浮橋, 其遺跡亦復泯然。蒲津鐵牛,求一僧懷丙其人不可 得,國有六職,百工居其一焉。不但坐而論道者不如 古人也。春秋時代,尚未通中國,趙襄子乃言「從常山 上臨代」,代可取也。《地道記》曰:「恆山在上曲陽縣西北 一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得恆山坂,號飛狐口。」 北則代郡也。《水經注》引梅福上事曰:「代谷者,恆山在 其南,北塞在其北,谷中之地,上谷在東,代郡在西。」此 則今之蔚州,乃古代國。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歇更 立陳餘為代王。漢高帝立兄劉仲為代王,皆此地也。 十年,陳豨反。十一年,破豨,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則 今之太原縣矣。《孝文紀》則云都中都,而文帝過太原, 復晉陽。中都二歲,又立子武為代王,都中都,則今之 平遙縣矣。又按:衛綰,代大陵人。大陵今在文水縣北, 為屬代,代都中都故也。代凡三遷,而皆非今代州。今 代州之名自隋始。

太原府部外編

河曲父老相傳,「建邑之始,原卜于縣西北四十里巡 檢司地方,已豎牌額,將營次日被一狐獸潛移木牌 至于今所置之地,遂移置于此焉。」今觀其縣,因山為 城,借溝為池,其山泉石炭,環遶城郭,民治其利,得以 安居邊塞,其亦天意歟!

嵐縣南六十里聖窯山有洞。牧人至洞口,見二道士 敲棋,立看局終,道士喝曰:「爾羊去矣,在此何為?」牧人 腰間斧柄已爛,覓羊不見,始知人間幾百年矣。今石 羊尚存云。

省城譙鐘,數百年物也。相傳明弘治間,鐘夫他往,其 妻臥蓐未久,代擊之,遂裂,有聲南去,過牧馬河而寂。 州守王遣人至河南祭禱,覺有聲自南來,裂處復合。 太原古城,父老相傳,「遇陰雨之餘,或煙霧之中,昧爽 之際,有人見古城城郭樓堞、宮室煙樹,宛一都會,日 出不見。」

俗傳太原晉祠聖母姓柳氏,金勝村人。姑性嚴,汲水 甚難。道遇白衣乘馬,欲水飲馬,柳不恡與之。乘馬者 授之以鞭,令置之甕底,曰:「抽鞭則水自生。」柳歸母家, 其姑誤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於甕上, 水乃安流。今聖母之座即甕口也。

「俗傳太原厓山神娶河伯女,凡值天旱,土人即燒其 山以求雨,河伯見之必降雨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