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六里,今六里。

隰州

周。春秋時晉之蒲城。戰國時屬魏,為西河地。秦屬河東郡。漢為河東郡蒲子縣。晉為劉淵所據,後置大郡轄之。南北朝魏改長壽縣,屬仵城郡。太和間,置南汾州。後周置龍泉郡。隋初郡廢,復置西汾州,尋改為隰州總管府及改縣曰隰川。大業初,復為龍泉郡。唐初復為隰州,後改大寧郡。乾元初,仍為隰州,屬河東道。宋因之,置團練使,割溫泉縣屬石州。金改南隰州,後去「南」 字,仍舊名。元隸晉寧路。至正間,以隰川縣省入,尋復置。明洪武二年,併隰川縣省入,為隰州,隸平陽府,領縣三。萬曆四十二年,改石樓屬汾州府,領縣二: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一里,今一十里。

大寧縣

周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為北屈縣,屬河東郡。晉屬平陽郡。南北朝魏置仵城縣,尋廢,又置仵城郡,改北屈縣為仵城。後周改為大寧縣。隋省入仵城郡。唐復置大寧縣,以仵城郡為中州,縣屬焉。貞觀初,州罷,以縣屬隰州。宋、金仍舊。元初省入隰川縣,後復置,屬隰州。明仍為大寧縣,隸平陽府隰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十里,今三里。

永和縣

漢河東郡狐讘縣地。三國魏始析置永和縣,以西南有永和關云。晉屬平陽郡。南北朝魏廢。北齊於狐讘城置臨河郡臨河縣,隋初,罷郡為臨河縣,後改曰永和,屬石州,又屬龍泉郡。唐改永和州,尋改北樓縣,隸隰州。貞觀初,改樓山縣,尋復為永和縣,後移治仙芝谷,即今治。天寶初,改大寧郡。乾元初,復為永和縣,隸隰州。宋、金、元皆仍舊。明仍為永和縣,隸平陽府隰州。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十一里,今二里。

河東運司

周為郇城地。漢為河東郡。隋大業初,虞州地,屬河中府,後改安邑郡。唐改虞州為虞邑縣,屬陝州,後復名安邑,屬河中府、晉州。宋屬河東路,後改屬陜西路。金改寶昌軍,又為豐寶、興寶二軍。元屬晉寧,置都轉運鹽使司。明為河東鹽運司。

皇清因之。

平陽府疆域考        府志

平陽府疆域圖

平陽府疆域圖

本府總

本府

東至澤州沁水縣界,一百九十五里。

南至平陸縣黃河岸,三百六十五里。

西至吉州黃河岸烏仁關,三百一十里。

北至汾州孝義縣,三百二十里。

東西廣四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六百八十五里。自府治六百里,至省城一千八百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