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八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二

  平陽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三百八卷

平陽府部彙考二

平陽府山川考一       府志

本府。臨汾縣附郭。

姑射山 城西三十五里。山有姑射、蓮花二洞,即《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是也。神居洞即姑射,政和八年敕立。元王惲有《遊姑射洞》詩。

九孔山 ,城西三十五里,姑射山前,九孔相通,深不可測。

平山 ,城西南二十五里,即姑射山之支也,平水出焉。《山海經》云:「平山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美玉。」

浮山 :城東南三十里。相傳洪水橫流時,此山隨水消長,故名。

臥虎山 :城東三十里。以《形類》名。

礬石山 城西北五十里,山有石似礬。

漫天嶺 城東北五十里,與龍角山東西相距。汾河 ,城西二里,源出太原府靜樂縣,有二:一在管涔山天池,一在林溪山龍眼泉。至支鍋石村,合流,至寧化所五里,禹之孫昌寧公所定,名「定河。」 至縣西南流,經樓煩鎮,歷交城、陽曲、太原、清源、文水、祁縣、平遙、介休、孝義、靈石、霍州、汾西、趙城、洪洞、臨汾、襄陵、太平,至絳州東繞南門西流,過稷山河津,榮河,入於黃河。所經州縣,多引為渠。《山海經》云:「管涔之山,其下玉,汾水出焉。由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秦之皮氏,今之河津也。平水 城西南平山下,東流至城西五里,名平湖,為居民上巳遊觀之所。又名晉水,流至襄陵北門外入汾 。按《水經注》,汾水南與平水合,水出平陽西壺口山,《尚書》所謂「壺口」 也。其水東經狐谷亭北,春秋時,翟侵晉,取狐廚者也。又東經平陽城西,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

金龍池 ,出平山下。詳見《水利》。

澇水 ,出浮山烏嶺下,一名「黑水」 ,其傍有小澗溝,合流至府城北高河,西入汾。

永利池 城內西北,即蓮花池。周圍三百八十步,深五尺。

澐泉 城東南二十里東亢村,出于平地,相傳通濟源。周圍三畝六分,舊名深泉。金因其不雅,易之曰「亢元」 ,又易曰「澐。」 植蓮甚盛。池上有澐泉神祠,禱雨輒應。

黃蘆泉 城東二十五里。源出臥虎山下。宋慶曆三年,知晉州軍事潘大博曾引入城中蓮池,後廢。

襄陵縣

臥龍山 縣東南四十里。其巔有塔,一名崇山,又名太尖。曰「臥龍」 者,隋時有千尺大蛇臥其上,故名臥龍神。廟前古松一株,大十數圍,高百餘尺,枝葉扶疏如蓋,蔭可數畝。又古柏一株,內抱槐,亦大數圍,皆千百年物。其山南接曲沃翼城,北接臨汾浮山,俱名分水嶺,東北亙長二十里。平山 ,見臨汾。

龜山 縣東三十五里,臥龍山之北。突然高起,其形如龜。

三嶝山 ,縣西南三十里,長九十餘里,巍然獨高,其形「三嶝。」

九龍山 縣西南三十五里三嶝山之南,其山脊有九曲。

盤龍山 縣西南三十里。山勢盤繞,如遊龍狀。壽星山 縣東南四十里,俗名「南岱。」

「少石山 。」 「龜山」 後有石洞,相傳為子房辟穀處,旁有黃石公祠。

焦石嶺 縣西十七里。其石皆紫黃色。上有龍王祠,禱雨輒應。

石牛嶺 ,喬山東北支山。世傳李耳過此,牛臥地化石,今其石色青,形如牛。

龍澍峪 縣西南二十里。有龍澍神祠。世傳曾有龍𩰚于此,謬也。土人讀「澍」 為「𩰚」 ,故又名龍𩰚。龍泉頂 ,崇山之支高阜處有石泉,水味清洌溽,夏人日飲之不涸。

「白崖 」 趙曲東南高阜處,建文昌閣,地形嵸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