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玉皇原 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永樂鎮東。何志淵《柏臺記》云「左顧玉皇之原」 ,是也。

土龜,原 州「古城外東南,上有后土祠。」

書院坡 州東五里。北穿峨嵋原,東通解州。按:坡舊為嶽祠,明給事呂公經為郡倅,始更為「河中書院。」

瓦窯坡 州五里,跨帶東原路入東鄉。

普救坡 州東五里。南臨深溝,北帶古寺,路通猗氏。

白道坡 州東北五里。上枕峨嵋原,路通臨晉。吉安坡 ,州東北十五里。坡跨原上,路入北鄉。蘇村坡 ,州東北二十里,路通榮河。

風陵坡 州南六十里黃河北岸,南通潼關。《水經注》曰: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堆者也。獨頭坡 ,在州南四十里,乃雷首一丘,突兀當路,外臨大河,內穿峻坂,東接夷齊祠,南達潼關。《水經注》曰:「涑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坂分山有夷齊廟。」 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隱也。」 山南有古塚,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傳》曰:「壬戌,天子至於雷首,觴於雷首之阿,使孔牙受良馬於雷水之干」 是也。昔趙盾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水西南流,注於河,《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按獨頭村在首陽山下,俗又稱首陽為龍頭。覺《志》說較優,但謂墓在山南,非是。

放馬坡 在州南歷山前。昔有戍軍牧馬于此,今其上猶號「東草坪」 、「西草坪。」

黃河 蒲津門外,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經河津、滎河、臨晉,由州過則至于華陰,由芮城平陸入河南。明隆慶四年,河水泛漲,隄岸溢入城西門及南北古城門,州民大恐,是年西徙。萬曆八年復決,東齧甃石岸以障之,自後去城十餘里。

皇清康熙三十四年,東徙,去城五里餘。

五姓湖 在州東三十里五姓村,即古張澤,亦名五姓灘。按《水經》:涑水:「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於張揚池。」 酈道元注:「張揚城即《漢書》所謂東張」 矣。蘇林曰:「屬河東,即斯城也。」 涑水又西南屬于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西陂即張澤,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今湖去州三十里,歷猗氏、解州、臨晉及州,當是古今勢易,時之變遷故也。

永樂澗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水經》: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注云:「水北出於薄山,南流經河北縣西,故魏國也。晉獻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 今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山十許里,處山河之間,上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城內有龍泉,南流出城,又南斷而不流。永樂溪水又南入於河。按《中山經》即渠瀦之水也,今但仍《水經》書「永樂澗」 為不失實云。

寒谷澗 ,在永樂純陽舊宅西,疑即《山海經》所云「共水。」

神龍潭 在州東南十五里太谷村,澄光可鑑。玉龍潭 在州東南十五里贊歎寺下。吳雯詩云:「下方昨夜雨,雲氣滿龍潭。」 即此。

泓龍潭 在州東四十里,地名「孫李龍祥,觀」 ,後有記。

水谷潭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水谷村。有瀑布飛掛可觀。

顯應潭 :在城內西南隅,今湮。

雷澤 在州西南首陽山下,即舜所漁處。其水南流入河。

通濟溝 在州南十里鐵爐鋪前。

大陽溝 在州南七十里大楊村。

澗口溝 在州南七十里,地名「基城」 ,與大陽溝通連。

諸老溝 ,在州南一百里觀後。

柳溝 在州南十五里棲巖寺東。今按:地在寺東南石門側。

鴉兒溝 在州東五里峨嵋原。潦水聚齧,遂成深溝,兩崖多穴寒鴉,因名。

鏵嘴溝 在州東北四十里西下村。

大凹西溝 在州南六十里。歷山「舜祠」 之側,古祭地在焉。

老陳溝 在州南六十里中條山。昔有陳姓者牧馬其中,故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