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陂種稻。呼其本出處為瀵魁。《水經注》:「瀵水出汾陰縣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湧,與郃陽瀵夾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源,皆相通。其水西南流,歷蒲坂西,西流注於河。」 猗氏縣

峨嵋坡 在縣北門外。東連聞喜,西入蒲坂,綿亙蜿蜒,至縣北,一支如掌南行,遂結縣治。千佛嶺 在縣南八里,相傳古浮屠基,故名。脈自聞喜香山來,至縣西香落村止,涑水西流,過源頭村,將南逝,嶺隆起,逼岸捍之,蓋縣前案也。鳴條岡 在縣南三十里,自安邑來,軀幹委蛇,分條布葉,繚繞縣南,蓋縣治外羅也。東望鬱蒼,舜陵在焉。

涑水河 在縣南六里。合姚暹渠入五姓湖。黑龍潭 在縣西南二十里。廣半畝,深丈許。居民遇旱,禱雨輒應。

文波泉 在縣東北仁壽寺右。一泓澄澈,自城東遶縣南入涑。水時溢,縣多科第,故名。明嘉靖乙卯,地震圮閼,久未濬。舊名「文運泉。」

澤泉 在縣南門外。地故偃瀦,浸泉成澤,四時不涸。明萬曆間,坡水大至,澱澤壅塞,泉遂湮。雙璧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靈巖寺後。明萬曆間,二泉湧出,南流五十餘步。後每泉出,則邑中父子中進士。

萬泉縣

介山 ,在縣東十五里。亦曰綿山,相傳為介子推隱處。《水經注》曰:「山可高十餘里,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 揚雄《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 《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之逃隱於是山,其實非也。介推所隱綿山,文公環而封之,因號其山為介山。杜預曰:「在河西介休縣者是也。」 今隸靈石界內。

黑石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石色青黑,剛柔適中,可為碑碣。

孤山 ,在縣南二里。週圍盤踞八十餘里,高十五里,形勢獨尊,不接他山。上有法雲、檻泉寺,其南即猗氏境。又山勢綿延,亦號「綿山。」

稷王山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稷教民稼穡播於此,山巔有后稷廟。

峨嵋嶺 ,東起絳州,西抵黃河,地勢聳翠,狀如峨嵋,邑境隸其巔。

桃花洞 在孤山南麓。前代於洞旁種桃甚多,前巨石高丈餘,相傳劉海蟾昇騰處。

雕石崖 孤山南峪,有雕常巢育於上。

惠民池 在縣崇德坊西街北。明典史王懋創鑿,蓄水以便民,有坊曰「王公惠民坊」 ,今圮。東澗 在縣東門外孤山北壑,隨地湧泉,北流六里許入沙。

西澗 在縣西門外,北流三里許入沙。

煖泉 在孤山陰秦王寨右。數穴湧出,隆冬不凍。東澗之流,此水居半。明萬曆間,知縣王藎臣鐫曰「和豐泉。」

檻泉 在孤山西麓,泉旁有寺。初建寺無水,有白兔入穴,掘而得水,又名「兔泉。」

《聖水泉 》,在孤山之陽。「旱不竭,潦則流。」

雕石泉 在孤山南峪雕石崖下,南合於聖水。「半截桶泉 」 ,在孤山陰黃家峪,泉如桶形,水止不流。

河津縣

龍門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與陝西韓城梁山並峙,大禹所鑿,又名禹門。《夏書》曰「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是也。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崖壁立,形如門關,東西闊八十步,而奔濤巨浪,日夕衝激,為天下奇觀。巖際鐫跡,遺功尚存。上建禹廟,有殿閣亭觀碑詠。廟前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碑是太和中立,山頂有洞,相傳文中子讀書處。又沙洲之上有禹穴,高不過咫尺,雖千尋之波,不能浸一抔按《禹穴記》稱「禹治水,得黃帝《水經》於穴中,按而行之」 ,蓋亦有神助焉。然於經無取。

梁山 在縣北三十里龍門山北。《詩》云:「奕奕梁山。」 《左傳》曰:「梁山晉望。」 《水經注》曰:「昔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 今河西對峙者亦名梁山,屬韓城,似禹未治水之先,東西梁山合而為一。故《尸子》曰:「龍門未鑿,伊闕未闢,河出於孟門之上」 也。又春秋時河西屬晉,故統言晉望。今在韓城者稱梁山,在河津者稱紫金山。

姑射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接稷山、絳州界。「雲中山 」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高聳雲漢,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