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峨嵋嶺 縣南即汾原,與萬泉滎河連境。《一統志》所謂「東至太行,西入於黃河」 者是也。

黃河 在縣西十五里。河自積石西南流入塞,數轉折東流,過雲中西河,又南流過吉州,至龍門山出,西南入滎河境。

汾河 在縣南八里。東自稷山界來,西南流至滎河汾陰后土祠下,入於河。明隆慶四年,東徙至葫蘆灘入河。

遮馬峪泉 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原坡下。瓜峪泉 在縣東北四十里水母廟下。按二泉俱唐長孫恕開鑿,詳《水利》。

解州

檀道山 州南五里,與中條連接。其下為檀道谷,谷中有鴦漿泉,不流而止,俗呼「止渴泉。」 其東有膽礬窟,路通河南靈寶縣竇津渡。

紫金山 州北二十里,舊產人參。

中條山 州南五里。西起蒲州,東接太行,南跨州之平陸、芮城,北跨州之安邑、夏縣。聞喜分雲嶺 州東南三十里,中條最高處。嶺巔出雲,東西分布,世傳「尸鹽澤」 者也。山頂舊有分雲祠。

橫嶺 州西南三十里,即中條山脊,與芮城分界。其下為方張溝,又東為堡子谷,又東為仙女洞,亦名「元女洞。」 其中積水成潭,又名「黑龍潭」 ,旱禱輒應。

白徑嶺 州南十五里中條山上,雙石壁立,左右參天,間不容軌,名曰石門,路通陝州大陽津渡。《水經注》曰:「鹽澤南面層山,天岩雲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白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池。」 即此也。

噴雪巖 州南四里。東岫有巖,巖有泉噴出,潔白如雪,上有「酒島」 字。

桃花洞 州西南七里。昔人見洞旁泛桃花,因名。洞東三里為白龍谷,東上八里為直岔嶺,少東為荻子谷,又少東為龍谷,在州南五里峨嵋坡 ,州東五里鹽池北岸。

逍遙坡 州西北二里,女鹽池北岸。

大虎谷 ,仙女洞東十里,谷中有將軍堡,堡後有鳳凰嘴。西過連雲棧,至橫嶺,有陽關寨,寨後亦有膽礬窟。

解鹽池 州東二里中條山麓。詳見《鹽法》。女鹽池 州西北三里。詳見《鹽法》。

《六》小池 州西北十五里。詳見《鹽法》。

「長樂灘 」 ,鹽池北七里,峨嵋坡陰,週圍二十餘里,亦生魚。

靜林澗 六小池,西南十五里。源出中條山頂,北流經紅臉溝,餘流入臨晉洫水灘。

張公泉 靜林澗東三里,在山谷中。遇旱,以數十老婦執箕帚禱於廟劘,其泉輒得雨。

胡村澗 張公泉東五里,源出中條山陰。又東五里為桃花澗,水出中條山頂。又東二里為小水澗,出白龍峪。又東一里為荻子峪,水皆北流入女鹽池。

「大水澗 」 ,白龍峪東三里,出五龍谷噴雪巖之南十餘里,北流至城南,遶城而西,會小水澗入女鹽池。

堡子谷水 ,大水澗東二里。源出中條山,北流入鹽池南溝。

金盆水 出中條山,趨鹽池南溝,其東為關帝祖塋,亦名「小聖溝。」 又其東有小龍五澗水。二郎、三郎谷諸水,皆出中條山陰,北流。

姚暹渠水 州北十五里。見《臨晉》。

安邑縣

中條山 縣南二十里。說者謂西華岳,東太行,此山當其中,故云中條。《山海經》為中經條谷之山,一名蒼梧山,山產梧桐、蒼玉。《竹書》曰:「鳴條有蒼梧山,舜崩蒼梧」 ,即此。

玉鉤山 縣東北一十五里。峭峰環曲,草木菁蔥,形如玉鉤。

柏王山 縣東北六十里。山多古柏,幽雅可人。峨嵋嶺 縣北四十五里,上多平壤,有民居焉。分雲嶺 中條最高處,與解州接界。宋宣和間,有成寶公廟,今廢。

鳴條岡 縣北三十里。東西帶映,勢若游龍。有舜陵,《孟子》謂「舜卒於鳴條」 ,即此。

天井谷 風洞上四面陡絕,一徑透出山頂。車輞谷 分雲嶺東兩山夾路,盤礡多奇。邑民文進捐資修治,今為坦途。

《二郎迹 》。車輞谷東山有仙谷,中多巖竇古洞。風谷洞 ,縣南二十里,分雲嶺西,形若半井,投葉即飛,其風出則飛沙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