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54

此頁尚未校對
考證

龍窩洞 縣南二里,翠微山之南。丹壁嶙峋,高可百尺,上有巖,深廣各丈餘,石際隆起,宛如龍形。

壺口 ,馬𩰚關南二十里,孟門之上,形勢如壺,黃河之水,盡注於中。詳見《吉州》。

黃河 縣西七十五里馬𩰚關,控帶諸山,為邑西之扼塞。南達孟門、壺口,接吉州界。

義亭川 ,源出姑射山之金剛嶺,北會蔡家川,至翠微左麓,合昕川,西入於河。又名羊求川。昕川 一自東北隰州,曰「紫川」 ,一自正東蒲縣,曰「蒲川」 ,一自正北,曰羊求川。會於城東三十里為昕川。南經翠微山麓,合義亭川,西入於河。《白馬掃 》縣西四十里桑峨村,昕川所經處,險石對峙,水勢湍激,淵深莫測,相傳有白馬出沒石印,蹄跡尚存。或曰:此地在晉時多產良馬,亦名「屈產泉。」

梵王掃 縣西十里阜城寨之下。石峽巉巖,川流淜湃,昕河西流,水勢飛濺洶湧,若箒之掃。上視懸壁石龕,中有梵王肖像在焉。

聖水泉 縣西北三十里,孔山禪峰寺之東。有石洞,深廣並三尺餘,懸崖之上,清泉流注,匯為碧池,常盈不竭。遇旱禱雨輒應。

永和縣

雙山 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七里,經過十五里,兩峰對峙,故名。上有神廟,中有石佛路,最險隘。北樓山 縣東南三十五里,高三里,盤踞五里,唐置樓山縣以此。

南樓山 縣南六十里,高五里,盤踞三里,與北山相對,其形如樓。

佶北山 縣東北三十五里,高八里,盤踞十二里,舊有「佶北神廟。」

烏龍山 縣西南四十五里,高五里,盤踞七里,巨柏參天,不可數計。北齊河清三年,有烏龍見於此,其頂多神祠,碑記古柏,經前任伐盡。

皇清康熙間,知縣王爾楫復加培植,居民誦之。

捕狐山 縣東南七十里,高五里,經過七里,上有「捕狐神廟。」

馬脊山 縣西四十里,其形如馬,亦名「馬頭山。」 臥牛山 縣南四十里,以形肖名。

烈鳳山 :縣西十五里。勢如鳳之飛揚。

龍巖 縣南七十里有寺,宋太祖避世於此。香巖 縣西北七十里有寺,頂有清泉下流。仙芝谷 縣東北五里嘗產芝草,谷中水名「仙芝河。」

黃河 縣西南七十里。北自石樓至本縣,南入大寧。

仙芝河 水出仙芝谷,西南流,會諸水入黃河。甘露河 ,縣西南二十里,流會仙芝河。

靈液泉 縣東城下。舊《碑》云:「北齊河清二年,有龍躍自泉中,因立祠池上祀之。」 旁有井,亦名「靈液。」

五花泉 縣西門外。北齊時,有龍自泉中出,其泉流入仙芝河,即今官河。見《一統志》。

龍洞泉 縣北五里,入榆林河。

橐駝川 縣東北三十五里。西入芝河。

榆林川 縣西北三十里,南入芝河。

蓮池 縣東隅蓮花甚盛,足供遊賞,名題詠甚多。

《府志未載山川各縣志
{{{3}}}{{{4}}}

分水嶺 按《臨汾縣志》:「在城西北姑射山,西接蒲縣境,舊有關,今革。」

喬山 按《襄陵縣志》,在縣東南。

分水嶺 ,按《襄陵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龜山之西,南北長二十餘里。」

摩雲嶺 按《襄陵縣志》:「在盤龍山之旁,知縣宋之韓於其上建真武殿。」

狼尾坡 ,按《襄陵縣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嶝山之南,多石嶝。」

赤土坡 ,按《襄陵縣志》,「在縣南一十里東柴村南,其上皆赤,故名。」

柳溝坡 ,按《襄陵縣志》,「在縣南二里汾渡之東岸。」

霍山 ,按《洪洞縣志》,霍州東南縣東北四十里,即太嶽。《禹貢》「至於岳陽。」 岳,太嶽也。《周禮職方》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古為冀鎮,今封霍嶽中鎮云。其東有峰,上圓名觀堆峰。山之形勢,視霍若背,視趙若棄,惟獨南顧洪洞,龍首回翔,朝拱環抱。且峰巒秀麗,巍峨峻聳,遠望如屏若閣。城東北上,然靈秀鍾萃於邑,堪輿家謂此「山天造地設,若為洪洞而生。」 當時建邑者取此為靠山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