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55

此页尚未校对

「之勝甲於他邑,其有深識哉。」 山下有泉,砌泉為池。池南北長十八丈,東西闊四丈二尺,深八尺。嘉靖年,池上鑿龍口三,噴吐泉水,潺湲有聲。甃以方塘,繚以高垣。北建觀瀾亭,西開二角門,規度整肅。一山之上,建瓊宮琳宇。左右迴廊,前豎寶塔,為層十三,高計二百有六十尺。屹立凌虛,巍然百里奇觀。山西面秀柏千株,蒼翠盈眸,遠望如畫。遊賞者耽戀勝景,竟日不忍去,上多題詠

浮山 ,按《浮山縣志》,在縣西四十里,一名臥虎山。相傳洪水汜濫時,此山隨水浮沉,因名。今屬臨汾。本縣既以浮山得名,意此山當屬本縣,不知何故屬臨汾。土人每言縣底及程黃二村即是前代城邑,然亦不可考矣。

觀音峒 按《翼城縣志》:「縣東二十里,在石門村之南崖,洞口有觀音祠,又呼為菩薩崖。」

逍遙山 ,按《靈石縣志》,「在縣南五十里。」

姚家山 ,按《靈石縣志》,「在縣西北十里。」

馬跡岩 按《靈石縣志》:「在縣東三十五里,石上有一馬跡,宛然。」

竹竿坂 按《靈石縣志》,在縣南十里。搖車纏 按《靈石縣志》,亦在東山中,上多樹木。拖風澗 按《靈石縣志》,在東山中,人不可登。馬家溝原 ,按《靈石縣志》,在張志里,與汾西縣地境相接。

荊坡 按:《蒲縣志》,「在縣東南一里,上有荊叢生,故名。」

青臺原 按:「《蒲州志》,在州北二十里。」

龍頭堡 按《聞喜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後周明帝嘗移改州治于此山。」

滴水岩 按《稷山縣志》:「在姑射山,懸崖滴水,春夏不涸,舊屬本縣,近為奸僧賀氏于丈地時竄入鄉寧縣矣。」

歪頭山 按《絳縣志》,「在縣東六十里。」

紫家峪 按《絳縣志》,「在縣東南十五里。」

龍骨山 按《垣曲縣志》,「在治西七十里」

牛山 按《垣曲縣志》,「在治西三十里。」

古井 按《臨汾縣志》:「在城內東南隅白塔寺前,旱亦不涸。」

滿水 按《臨汾縣志》:「在城南十里伊村,其井有五,不汲則水滿,雖旱亦然,故名,今止存其一。」 堯井 ,按《臨汾縣志》「在堯廟殿前,寒泉觱沸,為亭覆之,相傳堯建都時所鑿。」

雪水 ,按《襄陵縣志》,「在縣治屏霍門外,其源出姑射山,東入于汾」

九龍溝 ,按《襄陵縣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九龍山之麓。」

南澗 按《襄陵縣志》,在縣南三十九里京安鎮。南按太平縣故城里界,舊有石橋,於嘉靖二十一年值大水衝圯。隆慶二年知縣宋之韓砌以石。

繫$3C41$泉 ,按《襄陵縣志》,「在縣西南浪泉村,又名圓河。」

梅月泉 ,按《襄陵縣志》「在屏霍門外晉橋東石岸下。」

舜井 按《蒲州志》:「在迎熙門外舜廟中,二井東西相距四步許。」 《宋地理志》云:「蓋即史所謂匿空旁出者。公府泉脈皆鹹,此水獨甘,釀酒尤佳,俗傳有疾者飲之或愈。真宗賜名廣孝泉,命王欽若撰記,歲久斷毀,明閣學張四維重書勒碑」 ,一見歷山。

廣孝泉 按《蒲州志》:「即舜井,其地舊名舜泉坊,宋真宗改名廣孝,仍詔建廟于其側。」

柳溝泉 ,按《蒲州志》,「在州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

古護堰 按《蒲州志》:「在州城西門外,北起古官道灘角,南抵河瀆廟。明萬曆庚辰重修,砌石堅緻,永護州城。詳河岸碑文。」

連城堰 按《蒲州志》,「闊一丈,長三十丈。」

橫渠堰 按《蒲州志》,「闊一丈,長三十丈,今湮。」 玉龍堰 按《蒲州志》,「闊一丈,長五十丈。」 以上三堰,俱知州許鵬所築,以障永濟、博惠等渠水勢者,今湮。

黑龍潭 ,按《解州志》,「在安邑縣東南十八里,與解東池相鄰,深不可測。」 或曰:「鹽池利害亦係此水故龍堰,唐開元中,嘗于此置龍池宮。」

石村溝河 按《靈石縣志》,「在縣南五里」 ,會東山之水入汾

橫洛渠 ,按《解州志》:「在湧金泉十里,出中條山谷,經夏縣入安邑,若池可溉田。」

青龍河 。按《解州志》,「在橫洛渠北三十里。」 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