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十一卷目錄

 平陽府部彙考五

  平陽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職方典第三百十一卷

平陽府部彙考五

平陽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府志

臨汾縣

汾河 在城西二里。明嘉靖間,副使趙祖元購江、浙善水車者為水車,引水灌田。知縣楊君璽造水車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灌田十八頃。後汾河淤徙不常,盡廢。後人相形度勢,此利仍可復也。

平水渠 在府城西,即平山平水也。晉劉淵僭據時,導金龍池,下合諸泉東流,分為上官河、上中河、下官河、北磨河,并廟後小渠,共溉劉村、叚村、馬務、東宜、西宜、泊莊、樊村、界峪、麻冊、青城、澗頭、席坊、祿穽、小榆、辛家莊、喬村、五級王默、蘭村下當、金店、下冊等村田,并襄陵諸處田三百六十餘頃。

通利渠 在府城西北。金興定間,開自汾西師家莊,將汾河水西分一派,歷趙城、石明等村,經洪洞、杜戍等村,流至臨汾、羊黃、南王、大明、閻侃、吳村、大澗、王曲、西孫等村,溉田一百六頃餘。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渠傾,知府秦棠捐俸發趙城知縣劉顯文督修,三縣之民共沾利焉。

澇河渠 府城東北。西三處即澇水也。出浮山烏嶺下,上有龍角山所出之潏水潏,合高梁水入澇。唐曾引入百金泊,溉田。澇會龍神溝,又會金水河,西流至樊家莊,離城八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同知劉衍祚築樊家莊石堰,引澇穿永利渠溉田。萬曆十八年,知縣邢雲路開渠十三里,溉焦堡北村田六十頃有奇。

利澤渠 府城北。元中統間,民段佑刱引汾河水溉田。大德間,臨汾尹石林給《不花》疏通,自趙城衛店將汾河水東分一派,歷洪洞、臨汾等村,溉田三十頃。

澐泉渠 府城東南,即東亢村之澐泉,溉田二百畝。

天幸渠 城中譙樓南。明嘉靖間,僉事王世隆作此渠以洩水患。會有張世朝之變,討平之,因名「天幸。」

永豐渠 城西北三十里。萬曆十八年,知縣邢《雲路》同縣丞胡宗明修濬,洩吳村水患。

永利池 在城內。明洪武間,知府徐鐸引利澤渠水並澇水,穿穴入城西北,浚內外蓮池,各方圓二百二十步,深七尋,名曰「永利」 ,以便民汲飲。成化間,知府李琮重修,後廢。嘉靖間,同知劉衍祚重修,亦廢。萬曆十八年,知縣邢雲路開澇河渠,引水復入池內,又名蓮花池。

皇清康熙年間,知府劉儀恕于內池建「晉山書院。」《徵》

合郡諸生讀書其中。三十四年地震,坍毀「千金堰 」 ,即澇河渠障水之堰,知縣邢雲路修流膏洞 ,即澇河渠引水之洞。千金堰西北三十步許,知縣邢雲路疏磚石修砌。

月池 ,即澇河渠之池,千金堰北。知縣邢雲路《疏》「其池形若半月。」

嘉泉 城西十里。周圍六十五步,遏其下流使滿,亦可灌田。

灰泉 ,城西南二十五里壇底村東。土沙如炭灰,水亦可溉田,注于汾。

馬跑泉 城西南二十里。周圍三丈,深不可測,出水溉田十餘畝。

襄陵縣

高石河 縣北二里。其源出平水泉,灌本縣北水關等里田七頃四十餘畝。

李郭渠 縣北二里。出平水泉,灌廣智坊等田一十頃有餘。

中渠 縣西南二里,源出平水泉,灌本縣崇仁坊等田十七頃有餘。

橫渠 縣西南五里,源出平水泉,灌本縣東柴等里田二十三頃有餘。

沙渠 即練溪泉,在縣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縣界,灌本縣劉村等里田二百餘畝。以上諸渠,俱東入于汾。

賈朱汧 縣南三十五里,源出鄉寧之豁都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