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民就地遠近,次第引水溉田。引水之法,以時刻計,名一「分水。」 自司空、《表聖》定法,後世因之不廢。今王官之水以分計者一百一十九焉。

姚暹渠 縣南五十里。詳《山川》。

榮河縣

泉四 ,一「南屈村」 ,一北幸莊,一孫石,一「王信」 ,皆可灌田,頗為民利。

瀵魁泉 南趙村洳澤方丈,知縣侯祁相地脈,掘得之。詳《山川》。

猗氏縣

黑龍潭 縣西南,久湮。邑紳王含光濬之,引開水田若干畝。

萬泉縣

東澗 縣東門外多泉,民咸汲,用引渠灌蔬。西澗 縣西門外,灌溉之利不及東澗。

雙泉 孤山東麓柏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半,一在山足,俗呼「上泉」 、「下泉」 ,歲旱不竭,遠近居民利賴之。

《漉漉》泉 縣東四十里稷王山下。近山居民多缺井,咸遠汲之。

井 縣止數眼,民用不給,半取澗水。其餘村落處,多者一二眼,無者則儲雨雪以供用,少旱則遠汲于他處,踰一二十里。

河津縣

遮馬峪泉 縣東北四十里一源坡下。唐貞觀中,縣尹長孫恕鑿山修為二渠,灌千澗故鎮民田。元大德間,下流溉故鎮者,仍舊上流;一渠溉千澗者,因猛雨衝斷,水落下停,民仍供水田稅糧,里社窘焉。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汝乾捐俸鑿山通渠,水利復興。

瓜峪泉 縣東北四十里水母廟下。亦長孫恕開鑿者。以上二峪水,各有清濁二渠,築自唐時,清水自泉出,灌近山南北二午芹民田。濁水待天雨,谿壑水流灌僧樓南方平、孫彪、東長光、得下亭、清澗等里民田。宋大觀間,豎立二碑,刻石圖,置縣廳,今尚在焉。

解州

解鹽池 州東二里。見《鹽法》。

女鹽池 州西北三里。見《鹽法》。

《六》小池 ,州西北十五里。見《鹽法》。

通濟渠 州城南。歷來引噴雪巖水入城,灌園解民世濟其利。明弘治九年,知州李溥重為開濬。萬曆十六年,蒲人修堰壅水道,水不入城。萬曆二十五年,知州賈化醇申請鹽院,復其舊,民甚便之。

大水澗 會小水澗入女鹽池,水勢極大,有丑龍堰防之。其自城南者入通濟渠。

靜林澗 源出中條山頂,北流經紅臉溝,可溉田。

《黃花峪 谷》有水可以溉田。

安邑縣

青石泉 縣東南三十里,出中條山,溉田數頃。見《山川》。

苦池灘 縣東十三里。夏縣東山巫咸谷諸水流入,可引以溉田。

東郭灘 縣東南十里,餘與鹽池相鄰。其地數十頃,中有大堰,起自楊家莊,至東郭灘。堰東係膏腴之地,近奉

旨禁約,不許耕種堰西民田。水澤相半。

夏縣

《司馬渠 》引涑河之水以灌民田,相傳為司馬氏開濬,以灌民田園,故名。

橫洛渠 縣東北周村方山諸谷,每遇暑雨,淹沒民田,本縣歲加修理。流至縣西北尉郭,會縣北趙村北津諸河,至禹王城西南,會于白沙河。青龍河 ,縣北三十里,見《山川》。

白沙河 河流高出地上,去邑城僅半里許,上流闊十數丈,下流闊僅數尺,漸次狹隘,勢不能容,故河壅堤潰,無歲不然。決而南,則潰李綽堰,而害及鹽池,決而北,則害被城關,而餘波延及村落,為禍甚劇。治之者以疏濬下流為急,而增高堤岸次之。餘詳《山川》。

蓮花池二 一在城中,一在城東,見《山川》。湧金泉 縣西南十五里,見《山川》。

聞喜縣

羅公渠 發源絳縣煙莊峪,其堰有五,開于宋熙寧間者三,開于明洪武間者二。第一堰溉田東外喬寺、東山底、西山底等村,共地十頃,即《通志》所稱「康寧里。」 知縣李如蘭改為豐泉里第二堰另名王公渠,亦發源煙莊峪,宋熙寧間開濬。明正德間,知縣王琳以上流專利,渠屢壞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