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70

此页尚未校对

「及南甕城、復建穿廊,防東南山水。」 敵樓四座。窩鋪十座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趙希普重修。康熙四十二年知

縣梁國光重建窩鋪,并修築南北城及門樓。按《縣志》,隋以前為介休地,未建城郭,創基自隋,歷唐、宋、金,修理莫可考。門四:北曰承恩,南曰正明,東曰聞絃,西曰樂泮。

鎮堡附

水頭鎮  、索洲鎮  、仁義鎮  、雙池鎮,索洲堡 縣北二十里。索洲鎮,「東山上,士民修建。」

桑平堡 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桑平峪村南山上,內有一井,淵源不竭。

冷泉堡 縣北四十里冷泉關東山上,係一邑險要。舊設營兵鎮守,居民因而建堡居焉。靜昇堡 縣東二十里靜昇村北山上。遇亂避兵,一方恃為保障。

仁義堡 縣南四十里仁義鎮北。山上即劉武周修築屯兵以拒唐兵處。四面斬削,山壁立,峭拔若天成者,極為完固。唐太宗興仁義之師破之,故名。

上村堡 縣東北,山上士民修建。以上六堡,俱有土城。垛口、門樓,內有居民。

馬跡崖寨 縣東三十五里綿山上,勢極陡峻。其中巖穴窟洞,足容數千人。四面無路,惟一石梯,攀緣可登。極高又有一石門據之,雖萬人莫敢仰視。凡有警,可避兵患。

送飯子寨 縣東三十里牛鼻山。巖下高峻險阻,土人多依之以避兵。

三清寨 縣東四十里綿山上。四面俱懸崖陡澗,險不可登。上有一尖峰,高百餘丈,厚數十丈,若屏風然。內有清泉,可以避兵。

曲買峪寨 縣東四十里。山亦陡峻,中有清泉。禪房巖寨 在綿山內,四圍險阻,中止一路可通,上有一石洞,深入百尺,風雨莫能加。內一泉,深止三、二尺,四時不涸不溢。以上五寨,均係險峻。在深山中,並無牆垣居民,今俱圮廢。

蒲縣

蒲縣城 ,「唐武德元年築。明景泰初,知縣孟順重修,周一里七分,高一丈五尺,無池,東西二門。弘治間,知縣高郁重修。隆慶間,知縣韓超然開南門,濬池,深一丈,闊八尺。崇禎間,知縣張啟謨申請備磚包砌。」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朱元祫「重建東門城樓。」

鎮堡附

喬家灣鎮  、化樂鎮。

張村鎮 以上俱通臨汾、襄陵、洪洞、趙城等處。薛關鎮 、古驛鎮,俱通隰州永和、大寧等處。公峪鎮 通隰州汾西等處。

蒲州

「蒲州城 ,即虞都故城,周圍幾二十里,歷代相因。」 金哀宗八年,元兵侵河中,金將懼力不足,截半為內城以守,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元至正十八年增修。明洪武「四年重築,用磚包堞,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門四,各建樓一座,角樓四座,敵臺七座,土庫五座,窩鋪五十七座。」 四門外各建月城。北門月城二重,西臨黃河,東、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丈,環六里四十五步。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傾圮,巡道趙祖元、知州邊像重建。隆慶元年,守道歐陽穀、知州宋訓甎甃有記。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侯康民申請重修按《縣志》四面

各為門:東曰「迎熙」 ,西曰「蒲津」 ,南曰「首陽」 ,北曰《振武》。

東關城 即舊城所截之餘。明嘉靖二十年,守道郭時敘、知州趙統重建。三十四年,地震傾圮,守道王之誥、知州邊像重築,連接治城,有東南北三門,上各建樓。崇禎九年,守道李一鰲、知州王舜徵磚甃。

皇清康熙元年,知州侯康民重修。

古護堰 在州城西門外。北起古官道灘角,南扺河瀆廟。明萬曆庚辰重修,砌石堅固,以護州城。

連城堰 闊一丈,長三丈。

鎮堡附

《東豐鎮集 》按《州志》,「在州東三十里,舊名趙伊村。」

考「《老鎮集 》,按《州志》,在州東北三十里,地名西仕。」

《東張鎮集 》按《州志》,「在州北五十里。」

《大陽邨集 》《焦盧邨集 》按《州志》,俱在州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