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聚瑞橋 城南百餘步。明崇禎十年,知縣楊天精建。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趙三長、朱璘俱增修。

汾川善人橋 縣西二里許。明萬曆中,鄉民尚天福等募建。

皇清順治十六年,鄉民師邦勝等復募建《三橋羅漢》。

院一,公孫村一,堰頭一。勒有碑記。

青石橋 按《縣志》在郝家什字南,嘉靖年修,今壞。以下《府志》未載。

方石橋 按「縣志」 ,「在三真閣西,嘉靖年修,今壞。」 小石橋 按「縣志」 ,「在四桂坊東,嘉靖年修,今壞。」 通石橋 按《縣志》,「在城隍廟西,嘉靖年修,今壞。」 浮山縣

廣濟橋 縣北門外

南畔橋 縣南二十五里,知縣楊逢春重修。趙莊橋 「縣西十里。」

大口橋 縣東北三里

刺廟橋 縣東十里

趙城縣

豫讓橋 縣南八里。昔豫讓為智伯報讎,欲殺趙襄子,伏其下。明正統中,知縣何子聰甃石為之,後人改名曰「國士橋。」 嘉靖中,主簿趙田重修。一在太平。

清寧橋 縣南三十里。按《縣志》,「成化六年建」 ,今無。

屈項橋 縣南二十里屈項鋪北。按《縣志》,以石為之。橋南有一磚門。

關神橋 縣東四十里。橋闊八丈,上疊小堰於兩旁,下以流霍泉之水,上以瀉山澗之水。永利橋 縣北二十里鋪北。橋闊三丈,長十丈餘,高二丈五尺。明嘉靖間,知縣賀國定建。按《縣志》「以石為之」 ,上有石欄杆,東通霍谷,西通汾水,旁有二石人。北有關王廟,南北俱有牌坊。青石橋 縣北五里窯安鎮北門外。橋闊一丈八尺,長五丈餘,高一丈餘。知縣賀國定建。按《縣志》,「以青石為之」 ,上有石欄杆,東連霍谷,西通汾水。橋北有龍王廟。

太平縣

西吉渡 縣東南三十里。

東吉渡 縣東南三十五里。

南王渡 縣東南三十里。

永固渡 縣東南三十里。

姚村渡 縣東南三十里。

王村渡 縣東南三十里。

裴村渡 縣東南三十里。

蒼頭渡 縣正東三十里。

下尉渡 縣正東三十里。

丁村渡 縣正東三十里。

毛村渡 縣正東三十里。

史村渡 縣東北四十里。

洪濟橋 縣南關。金大定二十三年建。元元統三年修。明嘉靖、萬曆、天啟間,知縣耿儒、胡璉、趙京仕俱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吳軫重修。

義士橋 縣南四十里蒙坑河溝之上,以「豫讓」 名。明知縣李滸、羅潮、武城累修。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劉儀恕重修。趙城「亦有。」

廣濟橋 有三:一在西門外,一在縣西南七里,俱明弘治間建。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柴王村。

皇清順治十四年建。

普濟橋 縣南二里,太山廟側。

通善橋 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萬曆間重修。惠民橋 有二:一在南關,明弘治間建;一在故城鎮南。

惠遠橋 縣南五里定興村北,明嘉靖間建。仙虹橋 縣東南五里彭村北,明正德間建。望汾橋 縣東一里,明弘治間建。

臨汾橋 縣東十五里,南賈村西。

南、北富水橋 有二,俱在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內,金皇統四年建。

通濟橋 大張東南。明嘉靖間建,天啟間重修。《岳陽縣》。

潼關隘 縣北七十里石城內。有官廳、吏役房、營房。

千佛溝 縣北五十里。其溝甚深,關隘垛口尚存。

扶風橋 有二:一在北門外,一在辛莊。

麗澤橋 在金堆村

曲沃縣

鐵嶺關 縣西南五十里,隘口。東倚絕巘,西臨大壑,迤南石色如黛,峰峻徑仄,車難並軌。昔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