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7 (1700-1725).djvu/85

此頁尚未校對

年暴水衝塌,今重葺,高闊堅固。

孚惠橋 :城西北二十里三泉莊。

周村橋 城西三十里周村。

隱身橋 北關閣下。俗傳宋太祖微時,曾隱身于此。

通津橋 城東北二十里龍香里。正德九年建。按《州志》:「又有通津橋,在南門外汾河上,舊以樁板成。萬曆三十一年,監生許河施易浮橋甚便。」 但船板雖有損壞,隨時修補。康熙六年五月,知州劉顯第捐造渡船四隻。本年九月,因舊橋板木樁損壞,捐資置買木植,添增樁板船隻,修搭浮橋一座。

稷山縣

玉壁渡 縣西南八里汾水之陰。元魏常置關,後以為渡,今廢。

荊平渡 縣南三里

楊村渡 縣西南十里

薛村渡 縣西南二十里。

苑曲渡 縣東南五里,有浮橋。

費村渡 縣東南十里

崔莊渡 縣東南二十里。

通濟橋 縣南三里汾河荊平渡口。明萬曆間,知縣薛承教創設。冬建夏拆,歲以為常,設老人專管。後知縣劉三錫捐俸造船十隻,民尢便之。利濟橋 縣東北二里。張廷贊《記》,史三省、史灼重修。

通峪橋 縣西北五里。知縣劉三錫修,改名永濟,久廢。按《縣志》,又名永濟橋。

廣濟橋 縣東二十里小杜村龍王溝。義民王三畏募建。

成夫橋 縣南二十五里修善莊。當稷王山水之衝。省祭文世興捐貲搆造,未完。歿。妻賀氏繼成夫志,因名。

永利橋 縣東北五里澗東村西。康熙三十二年,知縣侯文燦重修。

萬善橋 縣東五里魚兒灣。

皇清康熙四十六年,澗東村鄉耆張洪基等募修。

利涉橋 縣東北十五里,西舍村西。

復興橋 縣南三十里翟店鎮西南,邑人任振芳等募修。

普渡橋 縣西二十五里薛村。

汾陽橋 縣西十里吳城村東。邑人吳尊德募修。

汾河浮橋 有四,一在縣南二里許。

皇清康熙四十二年,邑人蘇騰「募修。」一在苑曲西,《一》

在苑曲村東。一在縣西十里李村,現在倡捐造船,以期永久。又一在下費村,今廢。

絳縣

通遠橋 縣東二十里李冊村。明萬曆中,知縣李大本建。

逆溝橋 縣東十里。明嘉靖間,鄉民王仲英建。萬曆中,知縣黃維翰修。

通濟橋 橫水鎮縣西南,孔道接聞喜。

皇清康熙三十九年,邑人王承祚募修。

城隅通衢 按《絳縣志》:「在城西北隅,古有大道,隆慶間,泉水浸崩,斷及城角。萬曆二十八年知縣王維翰修築。」

以下府志未載

雙濟橋 按《縣志》,在城西北。

鎮峰橋 按《縣志》,在縣東門外。

順聖橋 按《縣志》,「在鄭柴村西。」

趙村橋 按《縣志》,在治西十里。

義濟浮橋 按《縣志》,在冷口峪中。

保障橋 按《縣志》,在三間村西。

垣曲縣

橫嶺關 縣西八十里中條山,路通河南,為晉要隘。有巡檢司。

濟民渡 縣南三十里。黃河北,與沔縣南對,設舟以渡。

迎恩橋 縣西城

皋王橋 縣城北

南關橋 南關外半里。按《縣志》,規制闊大,上建元帝廟。

葛寨橋 縣南五里,近葛伯城。

五龍橋 縣西二十五里,交斜村南。

湯王橋 縣西十里,上亳城村。

王公橋 縣西三十里王茅里。孫彪修。

貫溝橋 縣北二十五里馬村。

皋落橋 縣西五十里,皋落鎮東。

霍州

鳳棲橋 州北郭門外。元初,元帥程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