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三十一卷目錄

 潞安府部彙考一

  潞安府建置沿革考

  潞安府疆域考形勝附 有圖

  潞安府星野考

  潞安府山川考

  潞安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三百三十一卷

潞安府部彙考一

潞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黃帝封其支子於潞。商時為黎國。《書》曰「西伯戡黎」 是也。後為赤翟潞子國。晉滅潞,子嬰兒復立黎國。戰國初,為韓之別都,後屬趙。秦置上黨郡,治長子。漢仍秦舊。晉徙治潞縣。後周始置潞州,領上黨、襄垣二郡。隋初郡廢,大業初,改州為上黨郡,并置上黨縣。唐復為潞州。天寶初,改上党郡。乾元初,改郡為潞州,後置昭義軍節度使,屬河東道。五代時,梁改匡義軍。唐改安義軍。晉復昭義軍。宋改昭德軍,後陞為隆德府。金復為潞州。元初為隆德府,尋復為潞州,屬平陽路。明洪武初,以上党縣省入,仍為潞州,直隸布政司,領縣六。嘉靖八年,因青羊盜起,陞為潞安府,析置二縣,共領縣八。

皇清因之。

長治縣。附郭。

秦置上党郡。漢、三國、魏因之。南北朝、後周為潞州。隋為上党郡。唐置總管府。貞觀初,置都督府。宋屬昭德軍。金為潞州。元隸平陽路。明初,為潞州,隸布政司。嘉靖八年,陞為潞安府,置縣附郭。

皇清因之,編戶。舊一百七十七里,今一百二里。

長子縣

堯時為長子丹朱采邑,因名焉。周武王滅商,封辛甲於此。春秋時,潞,長翟之後,酆舒據此。漢置長子縣,屬上党郡。十六國慕容永據以為都。南北朝魏分置樂陽縣。北齊二縣俱廢。隋開皇中,置冀氏,屬潞州,尋復為長子縣。唐、宋、金、元因之。明因之。嘉靖八年,陞州為府,而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九十三里,今三十一《坊里》。

屯留縣

周春秋時,晉余吾邑,又名純留。《左傳》:「晉人執孫蒯於純留」 ,即此。戰國時屬韓上党漢置縣,屬上党郡。南北朝北齊省。隋復置,屬潞州。唐自霍璧移今治,後避諱改曰屯留。宋屬隆德府。金屬潞州。元入襄垣縣,後復置。明因之。嘉靖八年,陞潞州為府,而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六十二里,今二十二里。

襄垣縣

周春秋時晉地,以趙襄子所築故名。戰國時屬韓。秦始置縣,屬上党郡。漢晉皆因之。南北朝魏兼置襄垣郡。北齊郡廢。後周置韓州。隋大業初,州罷,以縣屬上党郡。唐初,復置韓州。貞觀中,州罷,以縣屬潞州。宋屬隆德府。金屬潞州。元仍舊。明因之。嘉靖八年,陞潞州為府,而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八十里,今二十八里。

潞城縣

周春秋時,潞子嬰兒國,晉滅之。漢置潞城縣,屬上党郡。晉因之。南北朝魏改刈陵縣,屬襄垣郡。隋初廢,後置潞城縣,屬潞州。唐末改潞子縣,尋復曰潞城。宋、金、元皆仍舊。明因之。嘉靖八年,陞潞州為府,而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九十二里,今二十六里。

壺關縣

周黎國地。春秋時屬晉。秦置壺關縣,屬上党郡。其地山形似壺,嘗置關於此,遂名。漢末,移上党郡治此。南北朝魏移縣治穎陽岡。隋初,省入上党。開皇中,復置壺關縣,屬上党郡。唐復置壺關於高望堡。貞觀中,又移治清流川,即今治。五代宋、金、元皆仍舊。明因之。嘉靖八年,陞潞州為府,而縣隸焉。

皇清因之,編戶。舊九十六里,今二十四里。

平順縣

明青羊山地,中多蔚林,其民恃險而習於盜,聚則烏叢,散則蛇穴。嘉靖七年,益肆剽劫,至合三潞之師,始平之。八年以青羊巖險,宜鎮以縣,乃析潞城十六里、壺關十里、黎城五里,置縣曰「平順」 ,隸潞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舊三十一里,今一十七里。

黎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