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11

此页尚未校对

黑龍洞 在縣南六十里西南深澗中,林木環密,風起浪生,過者森聳。有黑龍廟在其傍。青蘿河 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底柱山西,連漪澄潔,緣溪環轉,由王屋山下入濟源地。唐岑參讀書青蘿齋,即此。

「沇水 」,《山海經》作濟水發源《水經注》曰:「水出河東王屋山。」《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孔安國曰:「發源為沇,既東為濟。」

濩澤 ,在縣西十里嶕嶢山下。《水經注》曰:「濩澤水出澤城白澗嶺下。」 《墨子》曰:「舜漁於濩澤。」 《穆天子傳》:「天子四日休于濩澤。」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元武,濩澤者也。」

玉泉 有二,俱甃石為池,澄澈可鑑,甘冽無比。一在東關青陽坊街北,元主簿丞相脫脫子禿必歹上建清風亭。一在西關同園北,土人名「西大泉」 ,豎石曰「湛水。」

陵川縣

黃沙山 ,在縣北十里,一名「天一」 ,又名「太乙」 ,為邑主山。

菊巘山 在縣東南五里許。多產菊,又名「漳門山。」 捍水口上有龍王祠。

東海神山 ,在縣東十一里。

花瓶山 在縣東五十里。

龍門山 在邑西南里許。西山橫亙,缺然如門,近晚獨此處餘光返照,為邑奇觀。

嵩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

六泉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六泉山,半水自洞中流出。

天柱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形挺立如柱。板山 在縣東五十里,其形方峭,故名。

魯山 在縣西十五里,松峰蔚然。

風門山 ,在縣東六十里,山形如門。

馬鞍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箕子山 在縣東二十里。西南山麓石上有足跡,故老相傳「箕子曾憩此易履」 ,故名。

鳳凰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形類,故名。

黃圍洞 在縣東南五十里。孤峰插天,登之可望黃河。有洞深邃莫測,或云達壺關之柴團洞。中有石乳,滴為塔影,池水清冽,遇旱禱之,即雨。「一斗水 」 ,在縣東九十里山石上所鍾。用之旋滿,不用亦不溢,可容斗許,故名。

雙泉 在縣西南四十里,二井相去三步,一甘一苦。

義井 ,在縣西二十里,味甘。居人取之,以所到先後為次。

《甘泉 》在寶應山,味甘如飴。

清涼泉 在縣西南六十里。

沁水縣

鳳凰山 一在縣東北十五里,一在縣東七十里。山勢騰翔,宛然飛鳳之形,故名。其頸處斬絕二十餘步,俗傳「秦始皇時斬斷風水,以壓王氣」 云。

大尖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其東數里,一岡橫亙,綿延不絕。北跨岳陽、浮山二縣,長五十餘里,名曰「橫嶺。」

峰岳山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峰岳寺。

阜山 ,在縣西四十里。《隨書》曰「輔山。」

御屏山 在縣西南二里,與學宮相對,形若屏風,故名。蓋靈秀所鍾也。

仙翁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仙翁廟,高壓群岫,為四方所瞻。自此而東南高峰突起,是為「山纏凹。」

熊耳山 在縣東六十里。由佛廟嶺而東,兩山並峙,高插雲霄。其東一山有白雲寺。

金山 ,在縣東九十里。

臥牛山 在縣東百里。一名大嶺。橫亙十餘里,豐隆隱厚,狀若牛眠,故名。上有西子梳洗臺,東北為欄杆嶺,又東下陡起一峰,名曰「散石臺。」 宇峻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隨書》曰「巨峻山。」 西岳神山 ,在縣東一百一十里,其下有賈封鎮。

吳山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山半有賈寨,迤邐至西北,為蟠桃嶺。

空倉嶺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與高平為界。山嶺高峻,夕陽留照,更有可觀。

老馬嶺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商旅通衢。山岩寫僻,上設防兵。

鵰黃嶺 在縣東一百六十里,與長子縣接界。《搜神記》云:「崔府君為長子,鵰黃嶺,有虎食人,府君移牒捕之,而虎自來伏罪。」 即此地也。

秋峪嶺 在縣東一百七十里,與高平縣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