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44

此页尚未校对

會真觀 在城東水北村,一在「郜村。」

太和宮 在城福星坊,明建。

神霄宮 在城南上碾村,明建。

靜樂宮 在城東南金村,明建。

高平縣

崇果寺 在大成街。舊為隆教寺。宋太平興國二年,敕改為崇果寺。元至元六年,又建帝師殿。明洪武間修置僧會司。山門有閣,登眺其上,游仙米尖諸嶺悉在檐下。《一統志》作「崇果院。」 崇壽寺 ,在鐘樓巷。背視韓王山,若負扆然。金峰寺 ,在縣西。遊人題詠甚眾。知縣范繩祖重修七佛殿。

法雲寺 ,在縣北韓王山。上方古剎,如出天際。兵部侍郎李棠馥重修,知縣范繩祖捐俸助工。定林寺 ,在縣東米山鎮。峭石寒泉,悠然可愛。清化寺 ,在縣北二十里。

鳩山寺 在縣北三十里傘蓋村。

龍泉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古槲翳雲,幽泉漱玉。

石室寺 ,在縣北三十里。伐石成龕,列山作障,左藩畢振姬嘗棲息於此。

招雲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

開化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有五音洞,即大愚禪師審音處。

資聖寺 在縣南四十里周纂鎮。

吉祥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即知縣王漢惜別處。山門第一松,號稱「奇絕。」

華嚴寺 ,在縣西四十里。谿亹幽邃,松柏蓊蔚。鳳翔太守張毓中遊而愛之。

瑞雲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仙姑庵 在縣西四十里董峰。

真修庵 :在回山村澤。尚書裴宇建。

準提庵 :在南關。順治十三年,知縣范繩祖創建。背南壇,面金峰,殿閣巍峨,廊廡盤折,為一邑之勝。

猶龍觀 在縣西三十里。山環水遶,閴無人蹤。順治十四年重修。

玉虛觀 在縣西三十里梁扈村。

瑞雲觀 在城西南隅。舊在縣城之東,名白鶴觀,建於唐開元二十七年,後為丹水漂沒,徙建今地,更名「瑞雲。」 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洞真觀 在縣西王降村。

清夢觀 在縣東三十里石村。

東華觀 在縣南三十里焦家河。

顯聖觀 在縣東十里米山鎮。

清真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

陽城縣

開福寺 在化源坊。後晉天福四年建,名「文殊寺。」 明洪武間改今額,僧會司寓焉。

保寧寺 在福民坊,去開福寺百餘武,俗名「小寺。」 明宣德間重修。

鷲峰寺 在縣東三里東坡上。

福緣寺 在西郭北。舊寺頹廢,止遺鐵佛一尊。明萬曆間,貢士栗實寬施地,更建於此。吏部尚書王國光題其額曰「鳳頭禪院。」

華嚴寺 ,在城南郭里許,一名「十方院。」 有華嚴洞舊址,並石幢存焉。字漫滅不可識。康熙二年,僧恆愍募建今寺。莊嚴宏敞,遂成叢林。

香巖寺 在縣南十里澤河旁。負山面水,林谷蓊秀。舊名「彌陀寺。」 明成化間重修。崇禎年始額今名。

雲峰寺 在縣東十里。谷徑幽邃,古柏清泉,緣轉澗石。寺南懸溜,融結小峰,奇秀可愛。

龍泉寺 在縣東三十里金裹谷。一名「海會。」 肇自唐乾寧元年,世傳其地有《白兔含經》之異,蜀僧順慜卓錫於此,增修新舊殿宇七十餘間。初為郭峪院,後敕賜今名。寺東有塔,以供舍利。明嘉靖間,伐石疊基,增為十三級。級為龕,龕各坐佛塔之北。更創佛殿二十間。內舊有鳳尾竹,竹在泉上,每清夜無風,竹葉自響,若金玉聲,時人謂之海會《竹風八景》,曰《海會龍湫》。

雲堆寺 在縣二十里,地名「峪溝。」 蒼厓插沁,曲澗穿林。俗傳呂仙曾至其地。

金臺寺 在縣南二十里束石臼村。古有「金臺精舍」 之稱。

千峰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盤亭山。後唐明宗為太尉時,曾駐蹕於此。後即位,因敕建焉。詳見「盤亭山」 並靈泉寺下。

靈泉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臥虎山麓。蒼松翠柏,彌滿山谷。中構一亭,曰「萬松」 ,當夫皓魄節金,清輝萬頃,恍若仙境。寺有後唐明宗敕書。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