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53

此页尚未校对

「聞天下之大閑,忠義是也。忠則秉心常不欺,義則臨難無苟免」 ,人主所以維持國家,賴此而已。比者盜發東南,震驚赤子,武林重鎮,望風奔潰,無復古人仗節捐軀之氣。臣以為褒崇忠義,以勸方來,正當今之急務也。謹按《五代史》,裴約以裨將為莊宗守澤州。方李繼韜據上黨,約嬰城固守,誓不從賊,力屈勢窮,卒被屠戮。歐陽修嘗謂:「吾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人,約其一也。」 後唐迄今二百年,幸逢明聖,咸秩無文之世,而名未編於祀典,澤之民相與築室而祠之,規模卑陋,識者興歎。臣愚欲望聖慈特降睿音,委目漕臺,量支繫省錢,增廣祠宇。明詔太常,揭美名以寵之,仍舉侯爵加焉,載之祀典,俾歲時省祭,有司「奉牢醴以從事。豈獨慰英靈於九泉,庶幾厲風節於百辟。天下幸甚。取進止。」 牒奉敕:朕惟率世厲俗之制,為政所先。仗節死義之臣,於時罕見。昔有其士,今而進封,庶幾恩榮,鼓舞幽顯。惟爾生於五季,仕專一心。崛然擾攘之間,奮以精忠之節。視彥章而克壯,配仁贍而用光。有司遺文,久稽典祀。錫之「侯爵,賁以嘉名,豈惟慰一郡之心,實以垂千古之訓。尚其不昧,歆此殊休,宜特封忠烈。」 牒至,准敕故牒。宣和四年五月,牒進士浩天澤,得前件黃牒,以主其祠,久而湮滅,後人不知始封之由,求余書斯文於石。或曰:「書敕牒筆吏事也。」 應之曰:「使裴君尚在,雖執鞭亦願為之。矧能少發其幽光,奈何辭焉。」 禮部近奉《條理典故》,許引用宋事。夫褒忠崇義,本朝之急務也。士大夫以偽命換官者,不可勝計。豈知他日不因此使侯之增封者耶?明昌五年秋七月十有二日,朝列大夫《澤州刺史許安仁書》。

鶴鳴堂 在郡城東南隅,去文廟西五十步。金狀元李莊靖俊民故居。內有鶴鳴堂,楊果《記》之。又有元世祖潛邸時《徵赴令旨石刻》。今移學宮明倫堂。

西司奇松 ,黛色龍鱗,高可百尺。岩牆界之,虯枝南引。明御史徐百卿刻小石置松榦云。官署後有古松,蔭可數畝。按部公餘,日哦其下。將別,贈之以銘。銘曰:「徂徠之英,後凋其貞。亭亭偃蓋,謖謖濤聲。科頭箕踞,俗耳以清。吾將與汝,結歲寒之盟。」

海眼亭 在城西北隍下。知州倫可大建。湧泉亭 在郡南五十里星軺驛。驛舊無水,洪武十二年,知州王聖相地勢得泉,作亭覆之。清曠亭 在城南五十里太行山,今移碗子城。《高平縣》。

光狼城 在縣西三十里。《史記》:「白起攻趙,拔於光狼城」 ,即強營等村。迄今尚以秦、趙名其聚落。白起臺 ,在縣西六里髑髏山,白起所築,以覘趙軍。《水經注》曰:「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 今名白起臺。

長平戈頭、箭頭 ,俱在縣西北「棄甲苑」 ,即店頭、王莊等處。農夫耕犁,多於土中得之。其質皆銅,視今製最大而利,相傳為趙軍所棄者。

周世宗戰埸 ,在縣西三里橫澗橋外。昔周世宗戰敗北漢主劉崇於此,俗謂「輸場。」

《宣聖小影 》石刻:在文廟,唐吳道子筆,古今聖像,獨此為真。

程子鄉校 舊志載六十餘所,今尚存三十六處。元知縣郭賢明、知縣楊子器、劉應召等相繼興復。

賈魯宅 在縣西二十里楊村,《棟梁》移修長平驛,宅廢。

益國鐵冶 在縣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間,置鐵都提舉司益國冶管勾一員,副管勾一員,司吏二名。至正間廢。明洪武間,徙冶縣北二十里。永樂中,奉工部勘合,為爐冶事革罷。

陽城縣

濩澤 在縣西三十里澤城村,漢置,故址尚存。《水經注》:「濩澤水出澤城白澗嶺下。」 《墨子》曰:「舜漁於濩澤。」 《穆天子傳》曰:「天子四日休於濩澤。」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元武濩澤。」

石門 在縣東南五里。兩山中劃有斧鑿痕,澤水流其中,相傳為禹跡。距《底柱析城》不遠,或亦隨刊之遺烈也。

陽陵驛 在縣。後魏興安初,移濩澤縣於此,尋改為陽城縣。《水經注》曰:「陽陵城,即陽河縣之故城也。」 漢高帝七年,封下訢為侯國。

澤州城 舊志為濩澤故縣。以《唐書》攷之,即今縣治。又勣州城,亦今縣治。

萬松堂 在縣西北四十里伏虎山。金澤州刺史楊廷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