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相連亙。《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 以《經》考之,當是《書》注云。陝州三門山有底柱石,其形如柱,似鑿,後得名。

新城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晁氏曰:草木分析曰析。山峰四面如城。《水經注》曰:新城在濩澤南。山高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亢旱不竭,與濟瀆相通,左右不生草木,周原濯濯,幅𢄙四十里。《禹貢》:「至於太岳砥柱析城」 是也。環崖林木叢茂,小竹細筍,被於山渚,蒙籠翳薈,相傳為成湯禱雨處。宋建殷湯廟,額題「廣淵」 ,并析山神嘉潤公祠宇二百餘楹。每歲數百里外咸虔禱以祈有年。

王屋山 在縣東南百里。以其形如王者屋,故名。《道書》云:「第一洞天,小有清虛之天。」 《真誥》曰:「王屋山,仙之別天,所謂陽臺也。」 上有軒轅黃帝廟。唐司馬承禎及煙蘿子修真於此。東北有王母上下二洞。按晁氏書注云:「在河東垣曲縣」 ,吳任臣云:「在河南濟源縣」 ,劉會孟云:「在山西澤州。」 據

《金史地理志方輿勝略廣輿記》
俱載陽城境

望漭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莽山,今呼王莽山,俗傳蕭王追王莽至此。峰巒雄亙,盤礡峻秀。北嶺曰北立門,由此而下,如入淵井。行十餘里至山麓,有紅峪,水轉而上,如登梯磴。又十里許至嶺首,曰「南立門。」 傍一峰壁立,俗名「繫馬樁。」 有試劍山,兩岩竦峙,俗傳蕭王試劍,劈開紅峪,水出其中,潺潺有聲。沿河香磨數百,一名「梳洗樓」 ,俗傳為「石丞相山。」 高大聳拔,山巔如屏,前有一石,遠望之如人戴愨頭拱立之狀。又有三盤等山,不能盡述。

盤亭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又名「塔樓山。」 列岫層峰,亭亭環峙。右為鐵盆嶂,懸崖滴溜,石泉一泓,狀若仰盂,不盈不涸。前則千峰古剎,後唐僧洪密卓鍚於此。

雲濛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千峰寺南。峭壁危岩,林木密布。有石龕,鳥道可通。

香臺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以形似,故名。上有唐太宗廟。

麻樓山 在縣南四十里。有東西中三峰,尖秀峭拔,遠望形若筆架。東西兩麻樓在桑林南,相拒四五里,險峻可守,避兵者多築砦其上。嶕嶢山 ,在縣西三十里,下有濩澤縣故址。《通典》曰:「嶕嶢山在濩澤縣。」 《通考》云:「在陽城。」 《水經注》曰:「澤水歷嶕嶢山,與黑嶺水合。」

臥虎山 在縣西四十里,形如臥虎。山陰之麓,寺曰「靈泉」 ,松柏蒼翠森鬱,山谷有萬松亭故址。後唐僧洪密奉敕建。

通靈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一名「靈通山。」 下有黑龍廟。半山風洞,常以石掩其口,少隙則飆發甚厲,蓋風隧也。

白岩山 在縣北三十里,邑負扆也。其形正方,中有剎,名曰「龍岩。」 嶺壑間斜通一石梁,平廣三十畝,復倚大岩,壁立數十仞,中虛可以避兵。更上,乃窮岩極遠,望析城底柱莽樊,諸山環列揖拱。左崦上。更左,方山石梁,東南彈碁石下,泉不盈尺,洩之足灌圃,味甘冽如惠泉。昔楊貞肅繼宗讀書其中,傳有虎。異邑名卿鉅儒多潛修於此。剎東小石龕,明太保白所知題曰「白兔聽經處。」

畫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形如一畫,望者謂長虹亙天,畫然下垂。前為營匠山,蓋邑之龍脈也。舊《志》云:「清淵水自表山而來。」 疑即此。

崦山 在縣北三十里方山之右。聳拔奇峭,環崖松柏,蔽日,參天危樓隱映其際。上建白龍神祠,宋封顯聖王。前有龍湫,亢旱不涸,邑民咸祈禱於此。

方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形若憑几。

小崦山 ,在縣東南二里。形類崦山,甘泉盈溢,松柏鬱蒼,懸崖峭壁,下臨大河。亦有白龍神祠在焉。

虎谷 在縣東三十五里屯城泊園外。東山松柏蒼翠,溪澗曲折,秋冬之際,紅葉彌漫山谷,尤為奇勝。溪盡處疊小橋,橋北懸崖建閣,顏曰「菌閣」 ,狀若飛樓,蓋藐山太宰幽居也。

仙人洞 ,在縣西南五十里臨澗村。相傳仙人修煉於此,一名「修真。」 深數里,橫地蜿蜒如龍形,頭角鱗甲畢肖,岩水滴如簷溜,立見。堅凝久成冰著形,色瑩如雪,石髓滲漉融結,物態雲氣,龍文鳥獸草木,為狀不一,中多白蝙蝠。古人云:「食之成仙。」 窮其奧,玲瓏若太湖石,水聲風聲如琴瑟,諸竅響答。有石柱、石床、石枕、石鐘、石磬,雖丹竈不存,而石室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