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目錄

 遼州部彙考一

  遼州建置沿革考

  遼州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遼州星野考

  遼州山川考

  遼州城池考

  遼州關梁考

職方典第三百六十五卷

遼州部彙考一

遼州建置沿革考      州縣志

本州

高辛氏帝嚳,創置九州,冀州其一也。遼為冀州之域。唐堯制如高辛。虞舜肇十有二州,分冀東之地而為并州,遼屬并。夏禹又定為九州,遼復屬冀。殷制因於夏。周成王封虞叔於唐,遼為唐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初屬韓,後屬趙。秦始皇改封建,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遼屬上黨郡。漢武帝置十三部,遼為冀州涅縣,地屬上黨。晉析涅縣改置樂平郡,州隸焉。後魏置遼陽縣,北齊省。隋改置遼州,治遼山縣。大業初,州廢,以縣屬并州。唐武德元年,復為遼州,治樂平,尋改名箕州,移治遼山。明皇先天初,因避諱改儀州。天寶元年,為樂平郡,屬河東道。肅宗乾元初,復為儀州。五代梁仍改遼州。宋熙寧中,廢入遼山縣,隸平定軍。元豐中,復置遼州,治遼山縣。金為南遼州。元為遼州,屬平陽路。明以遼山縣併入遼州,直隸山西布政司,分隸冀南道編戶二十七里。弘治十五年,增為三十里,領榆社、和順二縣。萬曆二十三年,緣汾州改府,復以遼距沿甚遠,將冀寧道所屬永寧州數起隸汾州府,以遼州所轄二縣轉屬冀寧道。

皇清因明之舊。康熙四年,裁去「冀寧道」,直隸布政司。

自明崇禎間流寇陷城,屠殺幾盡,至今民窮戶稀,編戶減併十一里。

和順縣

《禹貢》屬冀州。春秋時,晉大夫梁餘子食邑,《左傳》書「梁餘子養御」 是也。漢為上黨郡沾縣地。晉屬樂平郡。趙石勒起自武鄉縣,曾據其地。北齊為梁餘縣,又曰平城縣。隋始改曰和順,因境內有古和順城故名,屬并州。唐初曰義興,仍屬并州,尋屬遼州。宋熙寧中,省入遼山縣、平定軍。元祐初,復置,屬遼州。金元明仍舊名。

《皇清》亦未之改也。計縣之里凡二十有二。歷經兵燹,

之後止歸併五里矣

榆社縣

榆社之名昉於隋,由來未遠,但前此之際,或並為郡,或屬於州,名稱不一。按《禹貢》為冀州之域。至周分冀為幽、并二州。漢為涅縣地,屬上黨郡。晉始制武鄉縣,屬樂平郡。石勒割上黨刈陵縣、涅縣、沾縣置武鄉郡。後魏太和十五年,自故涅城移治南亭川。隋開皇初,廢郡為縣,分南亭川為武鄉,改涅縣為榆社,刈陵為黎城,沾縣為樂平,俱屬韓州。唐貞觀中,韓州廢,仍以四縣俱屬潞州。後五代晉韓王王建立於此,以其地多桑榆,亦仍曰榆社。宋太平興國二年,武鄉屬威勝軍,即今之沁州,榆社屬遼州,至元明以迄。

皇清皆仍之。嘉隆以前,猶與武鄉同隸「冀南分守道。」

萬曆四十二年,汾州改府、榆,遂隸冀寧分巡道。崇禎年間,屬省城分巡道,駐劄遼州。

皇清順治年間,又屬「汾州冀南道」,尋屬「山西分巡道。」

今兩道俱裁

遼州疆域考     通志州縣志合

遼州疆域圖

遼州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