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78

此页尚未校对

處,俗傳有疾者服之即愈。

石井 在縣南十里潭村。往日無水,居民苦之。有異人指之曰:「此石下有泉。」 遂鑿之,深三丈,闊半之,石底忽開裂,泉遂湧出。一鄉之人物皆資之。

遼州城池考        州縣志

本州

州城池 。「古遼陽城在今城之北,土人傳為帝顓頊之子祝融所建。」 唐武德三年,因枯河侵害,移建於茲。元末,院判賀宗直重築。明景泰中知州黃鉞,成化中知州王鉞、胡源、同知李朝,正德中知州楊惠代有修葺。周圍四里三十步,高三丈,厚約一丈八尺,濠深八尺,闊三丈。門有三:東曰永清,南曰陽和,西曰長樂,門樓三座。嘉靖甲子,知州康清因望氣者言:城以北為主,北以無門而因無樓,主勢為弱。乃幇築敵臺,創建城樓一座。隆慶元年,知州趙雲程增築,高計三丈七尺,厚二丈。敵臺二十五座,磚垛一千三百有餘。角樓四座,巡警鋪二十四座。濠設內外重牆,四面城樓各扁其上:東曰「東接太行」 ,曰「青陽發育」 ;南曰「南帶漳水」 ,曰「朱明長養」 ,西曰「西通全晉」 ,曰「金德歸城」 ,北曰「北拱神京」 ,曰「元功斂肅」 ,規模,視昔稱雄矣。明崇禎癸未,冀寧道畢拱辰濬濠池,設女牆。

皇清順治己丑,山賊圍攻七次,數月不克。下年來城。

西南角,漳水漂隳約半里許,知州宋德芳嘗加意挑築,第河患未遠,本基弗固,故卒無底於成。康熙壬子,知州楊天錫目擊漂缺,毅然以修復為己任,躬親董勸,就近補築,十數年於茲,獲睹完城。若復舊趾以全形勢,則功費浩繁,尚有俟焉。

外縣

和順縣城池 土城一座,周圍二里零二百五十步,高連磚垛三丈七尺,根闊二丈五尺,收頂一丈五尺。門三座,南曰「康阜」 ,西曰「寶凝」 ,北曰「拱辰。」 角樓敵臺共十一座,磚垛口二百四十個,窩鋪一十五間,外壕深二丈五尺。

榆社縣城池 土城二座,係上下。其城迎艮為龍,壘石成壁,居於高阜。明嘉靖五年,因流寇大掠西關,苦於無城。鄉官常應文上其議,於西臺創建關城一座,合抱如環,民樂安止。雖無磚石之甃,而地理可據,實封疆之稱固者也。「東為上城,地形高二丈,宣德年改建,因高為城,又加築一丈,厚一丈,周圍二里許。城門三」 :東曰「望京」 ,南曰「宣化」 ,西曰「永熙。」 城樓七。西為「下城」 ,隆慶五年,知縣吳從改築,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周圍三里。城門三:北曰「柔遠」 ,西曰「通晉」 ,南曰「帶漳。」 城樓五,鋪所六,門各一。城外池塹,深五尺,廣一丈,每十垛一窩鋪,以為巡更,夫甲夜宿。其土疏散,每年修築。

遼州關梁考        州縣志

本州

黃澤關 即十八盤。在州東一百二十里,接壤河南,設巡檢司。

陽和橋 在州南門外

小石橋 在州西四里

羊角橋 在本村

通晉橋 在州西門外

七里橋 在七里店

黃漳橋 在本村

高歡橋 在高歡洞前

梁峪橋 在州南

粟城橋 在本村

永濟橋 在南火神廟嶺。

突堤橋 在州北十五里。

平王橋

東五指橋

翻轅嶺橋

和順縣

黃榆嶺口 ,在縣東七十里,為太行絕頂,路通直隸順德府。所謂「一夫當關,萬馬難度」,南連清風北接馬嶺口,直上二十里,崎嶇險峻,為東邊第一要處。「黃榆古戍」即此,設有防兵據守。松子嶺口, 在縣北四十五里,為和順、樂平兩縣交界,蜿蜒幽曲,綿亙二十里,潞、澤、遼赴京孔道,設有防兵據守。

八賦嶺口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儀城鎮。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