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1 (1700-1725).djvu/8

此页尚未校对

石塘洞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陽阿水入沁之傍,洞懸山坳,嵐氣蒸滴,淋滴甘冽,石屋灣環,雲霞深鎖,宛為仙境。

羊腸坂 在縣東六十里。澤河 ,在縣南郭外。《水經注》曰:「水際故城東,又合清源水,自表山而來,入於澤水。逕城南,折而東,由石門而下,入於沁。」 《水經注》曰:「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

大河 在縣南四十里。源出析城,東流入沁河。沁河 ,《山海經》云:「謁戾之山,沁水出焉。」 《水經注》曰:「沁水,即洎水也,出穀遠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逕瀉一隍」 ,今沁源縣是也。由沁水縣郭壁鎮,入縣東北屯城里,經潤城沁渡,迤邐而南,濩澤水入焉。又東南流,逕午壁亭,至公娥澗出山口,即枋口也。建瓴下注,至懷潭,會丹水入黃河。春冬以橋,夏秋以舟,商賈鱗次,前渡後呼,絡繹不絕。

西河 ,源自畫山,經縣西南,上王曲李丘,遶縣西南,入於澤河。

蘆河 ,古陽泉水也。《水經注》曰:「陽泉水口出鹿臺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蓋自沁水縣樓子坡,經縣西北芹池、劉村、蒿谷、美泉、孔寨,東至河頭入於沁,可引灌田。」

桑林河 在縣南四十里。又名「大河。」 源出麻樓諸山,歷西冶合龍洞川水,東北入於沁。以地近桑林,故名。河旁有成湯廟,廟前瀦水澄泓不竭,遇旱,禱雨多應。

盤亭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析城山麓,會諸澗水,注於西南兩岸石田,可資灌溉。遶王屋迅流而下,瀑布垂巖,懸河注壑。比入濟源境,則水利興焉。

棲龍潭 ,陽河水入沁之盡境也。水自章訓里經治內數十里至此,兩山峽峙,一線纔通,石磴,懸陡建瓴,乃與沁合。《水經注》云:「沿波漱石,環濤轂轉者」 是也。其側為潭,深容𣽂淪,真龍窟也。禱雨者填石無算,傳與濟瀆通。上有羊腸坂,黑龍廟在其南。

百眼泉 在縣東三十里沁水之濱。有泉百眼沸湧,跳珠濺沫,匯流於沁。

《龍池 》、龍窠 俱在析城山中。

陵川縣

棲鳳山 ,在縣西南四里。其東有水泉,遶流山麓,回轉百步,餘伏流土中,上有「感應亭。」

靈泉山 在縣西南十里,下有靈泉。

聖宮山 ,在縣北二十里。水由西南合丹河,曰「蒲水。」

佛子山 ,在縣東四十里,太行之絕頂。黃河蒼茫,目睫可望。上有靈雲寺,一名「佛山。」

古賢山 ,在縣東七十里。昔有賢人隱此,故名。隋僧曇如卓錫處。

孤圍山 在縣東七十里。四面山麓,至此皆為絕壁。周圍環合,宛若石城。中突湧一峰,翠插天際,惟飛鳥可至其上。水色山光,互相噴薄,有非畫工所能摹者。

錦屏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多芍藥,列巘如屏,色具諸彩,每朝旭映之,若霞飛天半。宋元豐間,有都君錫隱於此。

馬武山 ,在縣東五十里。漢馬武築砦屯兵。山陰積雪,經暑不消,登之者厚其衣。

孤峰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孤峰特起,故名。熊耳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雙峰對峙,峭拔天表,若熊耳然,故名。月如峽中吐出。

寶應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一本云:「在東北四十里」 ,又名臥雲山。疊嶂層巒,時有雲棲其上。岩半有寺並古洞。世傳有僧創寺,凡所需取自洞中。工竣,僧退入洞內,擁大石閉口,故名。又傳為秦始皇築寨處,故亦稱「秦嶺。」

狀元峰 在縣東南。兩峰競峙,峭削如青萍。邑舉廷對第一,有武明甫三叔姓趙、安時兄弟、崔有孚、李俊民七人。知縣楊建七狀元祠於東川,俗呼此名。

九仙臺 ,在縣西南六十里古賢山。周圍相距三里,高千仞,三面泉流,昔九仙會此。

西溪 :在縣西南四里許。發源鳳山之麓。其地陽煦,得春最早;松柏參天,杏花掩映,遊人憩集之地。

瀑水簾 在邑東一百里。水自懸崖瀉下,濺為飛煙,輕漾如掛素練,驟視之,不知其為水也。蒲水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於聖宮山,西入丹河。

淅水 ,在縣東北四十里。東流經壼關界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