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必樂其身,而享其名,是進退無累於憲也,而又何眷」 眷乎?然所以踽桓而不就者,以朝廷之權寵盛而名 幹衰,憲紀弛而刑辱濫,不數年而王室之難將日至 矣。吾寧蹈海避世,而潔名於漢廷,以免龍逢、比干之 辱,不亦可乎?今憲也遊譚諸侯,諸侯折節而賓之,不 可謂辱也;抱伊、管之志,非捭非闔,非從非衡,非堅非 白,非刑非名,不可謂術也;勸諸侯以獎王室,不可謂 譎也。苟王室大壞,而諸侯不扶,羈名者為河陽之召, 滅義者為秦政之吞,則予當結居於南山之坡,被褐 鼓琴,以詠先王之遺風,使諸侯鼓鼙之聲無相聞也。 昔者周道末,仲尼歷說諸侯,而不遇伐木削跡,其困 甚矣。今予智不及仲尼,而無伐木削跡之困,是以私 自揣度,而信吾志之「必有亮也。若軒冕之榮,何足以 警予哉?」國人曰:「自徵君之入國也,農不怠耕,女不怠 織,有司刑平而不貪。徵君之風一何淑也!今欲捐我 而往,必有憤志。一國之眾將投命于徵君矣,其若之 何?」徵君曰:「予憲也,何以重于魏哉!國多溫民,故俗易 化;上多靖吏,故刑易平。非憲之力也。」言未終,國人為 之作《康歌》。是歲,魏饉首山崩,黃河無風而波。徵君嘆 曰:「民作《康歌》,奈山川何?區區大梁,其無以為漢室乎!」

《繼立》
前人

徵君入見魏王,長揖而言曰:「魏國,天下之中原也,人 民以守之,山川以鎮之。自先王以來,國無大警,而生 民之業日饒,固鼎地也。今國凶於饑饉,民無所賴,山 崩而河震,民無所寧,其憂在王乎!」魏王曰:「寡人王室 之叔父也,社稷之安危,寡人共之。今天既敝國,寡人 之戾也。寡人雖處中土,不能修德蹈義,徼福於社稷」 之神明,以恐王室。然寡人亦惟是泣血之故,實無有 愆於群臣百姓。天不賜寡人以刑,乃饑饉我人民,崩 溢我山川,憂患我社稷,蕩搖我王室。寡人之顯戾,不 可拯也。寡人有母,結髮於先君而生寡人,先君之側 室,生寡人伯兄。先君曰:「側室之子雖長,非嫡也。」寡人 是命。先君之側室亦舍長子伯兄,而拾寡人告我先 君曰:「君無以妾之子為長,而命以國。使妾有他釁,唯 嫡子仲氏立,妾之福也。」先君曰:「立嫡之命,出吾意也。 而議未布于外內,以汝長子之故。今汝以一婦而能 禮讓且智,吾之內釁由汝熄矣。」遂議立寡人。先君之 侍臣謂寡人曰:「公子可以避矣。如不避,必有內言,是 難基也。公子其圖之。」寡人對曰:「此吾君之側室意也, 何難之為?」侍臣曰:「公子誤矣。側室之請,惡知其不以 心測君也?君若謝國於宗廟,千歲之後,彼將挾其長 子而與公子爭,則何如是挾長以為名,而爭公子以 為釁也。若讓而後受,雖有釁而附令譽焉。且公子不 聞伯夷、叔齊之事乎?孤竹君以愛易長而命立叔齊, 國人疑之,伯夷怨慕而逃遁,國人哀之。叔齊若可以 倖國者,乃遜而不與,天下稱仁焉。今公子先為叔齊 之舉,而後伯夷之心,奚不可乎?」有嬖人曰:「不然。伯夷、 叔齊皆嫡產也,故能相遜其國,而有令名於後。今舍 庶而立嫡,其能遜乎?夫公子有申生之賢,而君無獻 公之惑,側室無驪姬之讒,公子晏然而居之,至順也, 又奚慮哉?」侍臣曰:「不然。昔丹朱之於舜,商均之於禹, 彼皆異姓也,而猶避焉。今公子雖以嫡庶,固同姓也。 豈必皆嫡子而後為夷齊之事乎?若驪姬以讒而禍 晉國,則獻公之為也。當是時,驪姬非特亂嫡也,以弟 而侵其兄,而況驪姬之讒得濟者,獻公在也。使獻公 死而申生立,雖百驪姬,豈」能亂嫡庶之名,而致新城 之難乎?今君之側室,其子雖庶兄也,公子雖嫡弟也, 其名不完,故有後釁。公子以嫡則不可避,以弟而遜, 人孰不然?是公子有遜兄之名,而不失得國之利,且 無釁於後,名全於叔齊,而智高於申生也。寡人是以 行先君之側室,聞之而憂。告先君曰:「夫人之公子行 矣,君何不」聞妾之子不可奪也?意者君以妾之故而 遷其前言乎?不然,何公子捐國而行也?若公子罪妾, 妾將攜其子而假君子,所以賜妾與子也。妾與國孰 重?妾與宗廟孰重?妾與公子孰重?妾在而公子行,妾 安能一日求活耶?願君亟反之。非為妾也,為公子也, 為國與宗廟人民也。不然,妾雖萬死而不足贖,君之 心胡可明也?先君遂返寡人於國。寡人之母不能亮 先君之心,又不能以寡人之返國而亮側室。告先君 之心,以為中讒也,而側室死焉。先君有疾,寡人之兄 亦不食而死。先君將薨,執寡人之手而命曰:「汝母悖 戾,禍莫大焉,雖及黃泉,無相見也。」吾子勉之。寡人是 以朝夕泣血,一目玷明,固寡人「之惡也。今天之為敝 國禍,小心畏忌,無敢諱也。若王室討敝國之罪,奈辱 宗廟何?」徵君對曰:「王之是心也,足以察庶物而和諸 侯乎?雖然,今之菑害,其王室之憂也。憂在王室,則饑 饉崩溢,豈惟降於王之一國哉?臣為王道之。夫今之 諸侯,朝而不貢,無壤也,故山川之崩溢,不必懼焉;貴 而不親,無民也,故百姓之饑饉,不必咎焉。王無是職, 又何以為宗廟辱?臣故曰王室之憂也。」魏王曰:「然則 列國之壤地人民,苟有饑饉崩溢之禍,亦不足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