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至康熙元年,巡撫張自德、布政使徐化成,倡屬官捐修城堞一新,各門並建應祀廟宇六座,守城門房共十五間,始移各衙門於省城。

二十七年,增修城樓、角樓,巡撫閻興邦修。城中市廛輻輳處,惟汴橋隅、大隅首貢院前、關王廟、魚市口、火神廟、寺角隅、鼓樓隅為最盛。關廂有五:西關、馬市街稱首,南關次之。大鎮店二:南四十里朱僊鎮,商賈貿易最盛,即宋岳武穆敗兀朮處。河北四十里陳橋,宋太祖帥師次陳橋驛,即此。

三十三年,重修南門樓,巡撫顧汧修。

陳留縣城

漢元狩元年建,在縣北二十里,今故城是漢以前失考。

隋大業十年,更建陳留城,即今治。

明天順二年,知縣鄭暲增築。

成化十二年,知縣吳鼒增築。

崇禎八年,始甃磚城,知縣左懋泰修城,周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一尺,池環之,深一丈八尺,廣三丈五尺,角樓有十。至辛巳,流賊墮城,繼以河決,內外湮沒,絕人跡者三年。

皇清署縣事章成文葺立垣堞,規模粗具焉。《城中街》:

「八道集市」 在東、西、南三關。

杞縣城

秦初建雍丘縣城

元復修葺南杞縣城。舊城為河圮鎮守張柔徙治於北二里。巳,復修葺故城,號「南杞縣」 ,即今治。明洪武三年,知縣曹以崇增築杞縣城。

宣德三年復修,知縣舒謨增大之,周九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廣一丈。闢為七門:南門三,西門二,東、北門各一尋,塞東南一門。池深一丈,闊倍之。城內大街九道,外為關廂,有市廛。

弘治十三年,知縣武衢復修。

正德四年,知縣楊槮復修。

十二年,知縣曹敏復修。

嘉靖十三年,知縣王應築重門浚池。

二十五年,知縣蔡時雍復修。三十一年,知縣麻瀛復修城。三十六年,知縣姚汝循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馬應龍復修。崇禎八年,始改築磚城。知縣申佳引修,周一千四百丈有奇,高二丈七尺有奇。增小西門甕城堡房十餘所。尚書孟紹虞《碑記》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縣李繼烈增築。

通許縣城

唐始建。據舊志無考。明洪武五年,知縣江允和因舊址築之。周九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門有四郭,四周十里。北郭有古城基址,不知何代始徙而南,以是為郭。永樂七年,知縣許希道築堤而城於上。成化九年,知縣于寬增築未就,知縣黎顒繼修之。正德七年,教諭任義復修。嘉靖七年知縣胡節繕修。崇禎八年新築磚城,知縣余尚春增修,并修東西二門。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署縣事顧昌洛修大街六。

曰:「麗政」 、《興文》《永興》《嚴正》《雲路》、「《仁義》、新街。」

太康縣城

始建未詳。明成化間增築,知縣王珣修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七尺,廣二丈二尺,池深二丈,闊倍之。郭有四,正德六年,知縣郭思敬修築。嘉靖元年知縣侯泰重修。崇禎八年始築磚城,知縣李皋修迨。壬午,焚於流寇,墉垣皆圮。

皇清順治初年,增修,知縣田六善修城內大街凡八。

有市廛

尉氏縣城

「漢始建,周六里一百步。」 明宣德六年增築,知縣李琦修,周七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闊倍之,城六,門郭稱之。成化十九年培築,知縣劉紹建樓浚隍。正德六年、十四年,知縣郭鏜、馬璟相繼修葺。嘉靖十六年,知縣劉儀重建城門及樓。隆慶元年,知縣尹吉修城門樓、六,角樓八,甎橋二。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阮上卿修城濬池。崇禎五年,知縣孫游建勳增建甎敵臺。七年,知縣陳可績始築甎城。十五年,署縣事理問孫接武重修。

皇清順治三年、十五年復修,知縣衛紹芳、高桂「修城。」

內大街:曰「志道」 ,曰「據德」 ,曰「依仁」 ,曰「游藝。」 舊有集市,今移於四關廂。康熙二十二年修西門城樓,時久雨頹圮,知縣于國璧重修之。

洧川縣城

金興定二年,始置縣。因宋樓舊鎮,城郭濠塹俱仍舊,無所修葺。按《舊志》云:「舊城在縣南十里,即唐廢洧州」 基址考:隋置洧州,治鄢陵,唐置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