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2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門正德間因寇變,閉四門,開小南門以便樵汲。內大街五:曰「迎恩」 ,曰「正德」 ,曰「利用」 ,曰《惠波》,曰《坤靜》。嘉靖三十二年,知縣李節增修。萬曆間,知縣王用賓增建東門甕城。崇禎十三年,知縣張焴乾始成甎城。明季毀於寇。

皇清順治三年,知縣高鳳翔修關廂,惟東西二「門」稱。

勝南北,明末寇焚。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李元讓修城池。

禹州城

西漢時築,歷代修濬未詳。明正統十三年,知州徐明善修城濬池。成化二年,知州鄭珪重修。十三年封徽藩,建府修城,設千戶所守之。正德三年,始修甎城。知州李邦彥築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三丈。立四門:東曰「含春」 ,南曰「朝陽」 ,西曰「懷遠」 ,北曰「拱宸。」 城樓、角樓、月城、弔橋各四。濠闊五丈,深三丈,外環以護城堤,以防潁水。附郭者為東西南北四關廂。萬曆四十五年開渠引潁水注濠。分巡道曹爾禎築壩障潁水南注。濠後壩決,水歸故道

密縣城

西漢時建,歷代修築失考。明洪武三年,增築城池,知縣馮萬金修,周七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七尺,闊一丈。立四門,外環以郭。內街四:曰「仁育」 ,曰「義正」 ,曰「禮節」 ,曰「樂和。」 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張金重修。萬曆三十七年,知縣王崇雅始修甎城。崇禎十二年,修城濬濠,知縣曹化中補修東西二城,以甎並甕城三,濬濠,深廣各一丈五尺。明季,寇毀城,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李芝蘭建門樓、角樓,補垣牆、濬

隍塹: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衷鯤化復修。

鄭州城

唐武德四年建。宋元祐中,都轉運使吳擇仁重築。明宣德八年,修城濬池,知州林厚修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頂闊二丈,址寬五丈,隍闊四丈,深二丈五尺。城門四:東曰寅賓,南曰阜民,西曰西成,北曰拱宸,各有樓並月城。城內大街四:東敏德,西里仁,南咸寧,北清平。外繞以郭。成化八年,知州洪寬增修。正德五年,十三年,知州蕭淵、劉仲和復修。崇禎十二年知州魯世任創砌甎城。明末毀於寇。

皇清順治二年,知州張肇昇「增修城池。」七年,知州王

登聯建西城樓。十四年,知州劉永清建東城樓。《滎陽縣城》。

後魏始建。故滎陽郡縣在今滎澤西南十七里,後魏始徙大索城,即今治,隋仁壽六年成城。明洪武二年,修城濬池。知縣鍾泰修城,周五里,高二丈,廣半之,濠深一丈,闊如之。設五門,門各有樓郭,周其外。城內大街曰「五桂」 ,曰「嘉會」 ,曰「西街。」 天順三年,知縣朱賓修築。隆慶二年,知縣劉子庸修城東門。萬曆中,知縣董勸、鄒思亮先後復修城垣。四十一年,知縣石廷舉增築。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郭璵重修城池。康熙十六年,知

縣,顧天挺補築西城門。

滎澤縣城

隋開皇四年建,舊城在今治北五里許,明成化十五年,徙築今城。成化八年,城圮於河,知縣曹銘改建今治。周四里十三步,高二丈,寬一丈,濠闊五尺,深一丈,門四,各建樓。城內街曰「文明」 ,曰「尚賢」 ,曰「承宣」 ,曰「新街。」 北關枕河,環以大隄,南關有集市。正德六年,縣丞楊銘復修。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晉承忠增修。崇禎六年,知縣申大志建重城,複濠。十年,知縣倫之楷廢外城,增築內城,重修門樓、角樓。

皇清順治二年、四年、十二年,知縣張似旭、韓重輝、段

「補聖」 ,屢加修築。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王澍重修。二十九年,知縣王畹復修。

河陰縣城

舊城圮於河水。明洪武三年,始修城築池,知縣劉茂徙今治,周四里。景泰六年,知縣傅禮重修。正德六年、七年,修濬城池。六年,知縣李穆增築,城高二丈六尺,隍深一丈五尺。七年,典史劉惠復修,增高三丈五尺,隍深二丈五尺,四門易以甎,建樓於上,並建角樓。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吳承恩增修。萬曆三十三年,城北門知縣王潤浚濠築堤,引汜水環城北而東,併建東西二關重門,上各有樓。城內大街:曰「黃店」 ,曰「起鳳」 ,曰「騰蛟」 ,曰「倉街。」 天啟七年,知縣田景源城南門。崇禎十五年毀于寇,知縣王堯憲復修城池。

皇清順治十一年,知縣范憲修濬城池。康熙二十七

年,知縣申其彩修《北城》。

汜水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