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3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公二堂因庫之舊屋為之麤,備其制,餘俱未備。監臨、 提調等官,至寓於至公堂之耳房,內簾門之側室,而 受卷等所及士子號舍,皆以蓆為之,因循至今,殆四 十年矣。弘治丁巳冬,河南布政使周公季麟、王公珣、 按察使李公鏡,以明年戊午大比,欲加修葺,乃謀諸 寮寀。諸公言於巡撫副都御史陳公道、巡按監察御 史李公瀚、清軍御史劉公偉,議合。於是詣其地相度 興工,以丁巳十二月始事,明年四月遂告訖。院址故 迫隘,前後增拓以丈計,凡五十有奇。改文衡堂於最 後,更其扁曰「五星聚奎。」堂之兩旁及左右,各為文衡 寓居。其前左右為內收掌試卷所。又前為總門,扁曰 「內簾」,嚴扃鎖之,而穴牆為轉輪,以通試卷。外執事至 此,非有公言,不敢輒啟焉。內簾門之外,左為監臨公 寓,右為提調監試公寓。其前為堂曰「洗心」,蓋監臨等 官退而稽會公務之所,而供給及收卷、謄錄、彌封、對 讀五所皆列之左右。又前乃為至公堂,堂前之隙地 為文場。其號舍舊用蓆,今以板易之,為楹一千八百 有奇。文場之中為層樓曰「明遠」,其前二門之外為搜 檢、巡綽官寓所。又前乃貢院總門前為三坊扁其中 曰「貢院」,左曰「滄海騰蛟」、右曰「丹山起鳳」,以表識焉。自 文衡堂至此,凡為屋以楹,計二百四十有奇,井然皆 中程度,而深嚴壯麗加於舊規矣。是役也,財取諸公 帑之羨餘,力取諸在官之征役,數十年之廢墜,一朝 而舉,而民不知擾,蓋又有足嘉者。故特摭其實為書 之,俾吾邦之後人於諸公用心之大有考焉。

《貢院碑記》
曹金

高皇帝疆理天下,著科賓賢,令郡國都會闢大比文 士之館,曰「貢院」,務在登雋哲敷治,理至重也。河南省 貢院,洪武初即元故平章竺氏宅,隘甚。宣德間徙城 之西南隅,其地卑下。天順壬午,水溢,城蕩為沮洳。會 徵士期偪,所司卜亢爽,徙今址。制出草創。弘治戊午, 臺使李公瀚決策增修,庶幾苟美矣。迄今八十二年, 所歲事粉飾,徒夸外耳,內實寖敝。其士舍板屋,一當 傳燭,赫燄熏天,癸未京闈之災可駭也。嘉靖甲子,監 臨顏公鯨惻然念之,令有司漸易以甎,期數年襄事, 有司動稱時詘,因循十有三年,易纔十之二。萬曆丙 子,今藩司伯鄭公以臬長至,適監試事,每嘆曰:「千金 之子,坐不垂堂,奈何輕數千人,以嘗」試於不測哉?今 年己卯,公已遷左使,實在事。迺謀諸右使張公曰:「院 以貢名,要在籲俊。策勳王家,視官舍直蘧廬耳。今有 於官舍一弗當,輒舉中人之產不少恡,第令吾審時 務,節約提調之謂何?」會侍御蘇公慎重文事按節他 未遑,即詣院周覽指畫,且有成議,以聞於中丞。周公 欣然,亟允所請。於是程功度能,卜日興事,鳩良材堅 甓,以振起其頹壞,而金碧丹堊之一洗,堂廡臺榭門 所垣墉之舊,悉與更始。其甎舍二千八百有四,加板 屋十之二。故事,三司以事來會,御史坐門屏簷溜下 不能容。今增深廣七筵,拓以重軒,儼然一堂焉。往檢 視士諸司府,率當衢結廬以居,創置二廳署於院門 兩旁,左曰司廳,右曰府廳,皆門二重,庭三楹,東西廂 六楹。至是,內外巍乎,煥然一大觀矣。經始於春正月, 七閱月而卒。工財用出公帑二千金,民無所預。郡太 守薛君嘉成事來屬余記諸石曰:「斯干閟宮,厥事述 頌舊矣。乃茲貢院因仍,將再歷甲子,而大備於今日, 當事者甚盛意也。義當有述,以詔來者。」余謝無能為 役,而又撫今懷昔,不能已於言。夫人精神智慮,鬯於 安舒,而縮於矜持。何者?勢固然也。始余為諸生,兩試 於此,同事每相戒勿燭,即不第末耳。夫以校士之場, 而使人兢兢然圖苟且畢事,如朝廷簡士何?今而後, 士之操鉛槧業其中者,相與鬯意研精,逭於懍懍,何 其幸哉!抑余有所感,而願竊有所規焉。《易》:神農作市, 致天下之貨,交易各得其所。史稱珠玉傳集於市,聖 人得之以為寶。唯此文院,大會全河之髦士,人抒所 蘊,珠璣琳瑯,璀璨錯陳,固一都市也。使士而繇是登 天府為大寶,上下無負,各得其所,以稱於天下。後世 曰:「自鄭公院之修也,得士為寶」,則其功孰大焉?其或 詭連城而售燕石以惑當事;緹巾重襲,端冕以發,將 為周人笑之,如文院虛車何?頃者余聞諸星家者云: 「歲星當梁、宋之分」,而考之權氏《禎應》,有曰:「端人哲士, 連茹播職。今院之成,適逢其會。」不謂發於人,格於天 哉?是役也,周公名鑑,平涼人;蘇公名民望,長垣人;鄭 公名雲鎣,閩縣人;張公名天馭,深州人;薛守名綸,天 成人,俱進士,董役二郡丞開封薛君選,衛輝李君恩 寵,俱洋縣人,舉人。倡義協謀,以法得書。而鄭公之蒞 河藩也,三易《官箴》,端表軌物,明照秋毫,創利剔蠹,百 廢具興,此其概云。

《紫雲書院碑記》
劉昌

「天地闢而聖人出。」聖人者,代天地而有為者也。其言 《易》《詩》《書》《春秋》《禮》、樂,其道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其 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法政刑。然而聖人不世出, 而世之人志將有為。使學非聖人之言非正學,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