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3 (1700-1725).djvu/71

此页尚未校对

《高辛集》南溝 在縣長八里。

順河集溝 在縣長五里。以上十一溝,各廣一丈,深淺不一,俱知縣呂乾健督民疏濬。

《古宋集》溝 在縣,廣一丈,長二十里,達於李家口河。知縣吳允中所開以疏水者,至今賴之。

《寧陵縣志》

五里堡河 在縣。正德四年侍郎崔巖開。縣北關河 在縣,嘉靖五年都御史盛應期開。橫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嶺勢發於西北,奔跳東南,綿亙二十餘里,起伏回翔,斷續層生。春來野卉敷榮,蔥鬱可悅,至「凄風晚照,雲合煙織」 ,則一帶寒山也。

虎頭岡 ,在縣西四十里。岡匝一里餘,蹲踞雄峙,其形如虎,旁有居民數百家。

白河 在縣南十五里。上受濄水之津流,逕武平故城南,又南逕趙村,又東南逕石佛寺,又東南逕王皮溜,至亳東七十里「百尺河入濄。」 清水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上受濄水之津流,逕舊鹿邑縣故城北側,東流至九龍口,會合眾水,曲而南流,逕南楊寺,水勢巨闊,兩岸相距三里。又南逕試量,又東南逕生鐵塚,又南逕虎頭岡北,又東南入刺河。

黑河 ,在縣南四十里。自陳州北鞍子嶺西三里,東南流,逕臨蔡城北,又東南逕汲塚北,又東北逕吳臺入刺河。

棟溝河 在縣南四十里。受偃王陂水,流逕竹愷店,南至十字河入肥水。

沙水 ,在縣南五十五里。《水經注》:「首受滎陽渠水,至梁而沙水名焉。」

谷水 舊逕城中,今塞。

洵水 《舊志》載,邑有洵水。

滹水 ,在縣西北六十里。按《文獻通考》載,「隋鹿邑縣有滹水。」

急三道河 舊逕城中,今塞。至城東堤外分而為三,東南復合。又東南逕陳家橋,合南八里河北枝,東南逕鄭家橋,復分而為三,又東逕斑竹簾寺入白河。

南八里河 在縣南八里。自黃崓寺濄河故道南出,分而為二,一支南流入白河,一支東南流逕西三里橋,又南逕城南八里,又東逕陳家橋,又東南逕斑竹簾寺入白河。

北清水河 在縣北十里。上自睢州柘城流逕磚橋,南流逕楊湖口,又南逕尚家鋪,又東逕安家溜,南入渦河。今經黃水淤塞,磚橋水合流賈家灘,清水多涸,非遇泛濫不通。河流間有小水,不過受溝渠以達濄耳。

陽都陂 在縣南四十里。《水經注》:「沙水逕寧平縣故城南,又東積而為陂,謂之陽都。」

偃王陂 在縣西南四十里虎頭岡北。

遨遊陂 ,在縣西南一百里。

黑龍潭 :在城東南半里許。俗傳,有黑龍見於池,歲大旱,其水不涸,禱雨輒應,因名。

「友蓮池 」 :在學宮西北,訓導樂韶鑿。

《觀渙池 》在收放臺之南,今水勢瀰漫,不可識別。

夏邑縣

無影山 ,縣東郭外一里許。特巋然一阜,今淤為平曠云。世傳楚兵將攻是邑,漢之守臣《颺言》曰:「是邑有無影山、黑虎澗之險以駭之。」 兵果不至。未詳然否。

永城縣

淘洫溝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

挑溝 在縣東北二十里。

張村溝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清溝 ,在縣東南,入於澮河。

大澗溝 在縣西南二十里,入澮河。

小澗溝 在縣西南十五里,入澮河。

九里溝 在縣西南四十里,近酇縣城東九里,故名。

犬溝 ,在縣北四十里。

大鴨湖 在縣西北十二里。

白泠湖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

蔣家漥 在縣北五里橋。

張家漥 在縣西八里堤南。

虞城縣

稍岡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柱岡 在縣東北四十里。

大岡 在縣西北三里,俗所傳「三岡」 者即此。小股河 在舊縣南二里,雨水泛漲,則入於巴河。此出《舊志》。

黃河 ,在縣北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