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3 (1700-1725).djvu/74

此页尚未校对

開東小門,每門建樓於其上,架橋於其外。又城隅角樓有門。堞之內攔馬垛口一千二百八十箇,窩鋪五十座。城垣內開馬道一週,通闊二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三尺。崇禎十五年春,知縣傅振鐸慮城矮地窄,難以防守,請文將無礙官基估價二千兩,接城三尺,闊池丈餘,建敵臺八座。

皇清順治十六年夏,大雨,城圮百餘處。知縣程孔恩

捐俸脩築

虞城縣城池 :舊城在新城之南三里許。嘉靖九年,河水渰沒。今遷築土城,週圍四里,高一丈五尺,門四:東曰「賓陽」 ,南曰「薰風」 ,西曰「望汴」 ,北曰「拱辰」 ,俱高建層樓,土為櫓堞,積雨傾圯。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郭文顯增築三尺,易以磚垛,禦侮賴之。池週圍環城,門廣二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池外為護城堤,週圍植柳千餘株。至後年久圮塌。崇禎乙亥,流寇圍攻,一晝夜無恙。秋,直指揮范良彥遂倡眾易土為磚,又創修西門甕城。壬午年,流寇拆毀,自是草率砌起,城雖重修,已非復昔之堅壁矣。

睢州《城池 》:「舊城週圍十里三百步,宋崇寧時所築。」 金、元以來,兵燹相仍,日就圮壞。明洪武二十二年,調汴堅城衛來守,指揮吳仲緣舊堤修築,建城樓四、敵樓四,巡鋪四十二。正統十年,州諸生上書漕運,參將湯節從環城築堤。成化十三年,河決杞,過睢,衝入城垣,官廨民舍,蕩析無遺。水退城淤,居民營止稍復。正德二年,知州宋景重加脩治,建門四:南曰「正治」 ,東曰「永安」 ,西曰「通汴」 ,北曰「通鎮。」 城之南關有高阜處,延袤若干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於此,遂為省府通衢。時有盜警,巡撫章某觀風過睢,因南郭築新城焉。其長十有二里,高二丈有五尺,週圍包之以磚。建門七:南三:中曰「鳴鳳」 ,左曰「左光」 ,右曰「右光」 ,東二:正東曰「朝陽」 ,東北曰「左翼」 ,西一曰「劌蕤」 ,北小門一曰「右翼。」 新舊兩城相連,俗謂之「鳳凰城。」 週圍環之以池,池之形勢,逐城而成。當門有浮橋,以便往來。疏濬深廣,置柳以固其岸。日久池湮城頹。崇禎四年,奉命脩鑿新城,磚城止於補葺舊城,土城更甃以磚,復增築數尺,門樓敵臺等屹然一新。至壬午年,流寇決河灌汴,汪流南奔,新舊城俱被衝覆,居民存者,止高阜處數百家而已。

皇清定鼎,招撫流民,皆就新城居之,而舊城遂廢。

《考城縣城池 》:「按縣城至今凡三遷,其舊城起築東漢,內城九里十三步,外城三十六里有奇,在今城南二十五里。元至元間,沒於河。元統末,縣監李茂徙縣治於賀丘。明洪武二十三年,復因避河患,知縣楊顯宗自賀丘徙築江墓店。正統二年,因避河患,知縣鄭道徙築今城,週迴四里九十步有奇。成化十八年,知縣」 顧景祥脩,始完。正德六年,知縣黃雄修,益完。十五年,知縣段繡更增崇之。高二丈五尺,闊三丈,頂闊一丈,四門仍舊。東曰「崇魯」 ,南曰「望海」 ,西曰「鎮行」 ,北曰「拱極」 ,上各建樓,外環以濠,深二丈,闊四尺。月城週圍二千九百九十五步有奇,牆高一丈一尺,闊五尺,頂闊二尺半。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甯文光以城俱土牆,易圮通易以磚,四門各建重樓。萬曆三年,知縣馮尚又為重門,並上門樓各一。內扁東曰「寅賓」 ,南曰「迎薰」 ,西曰「戢武」 ,北曰「拱辰。」 外扁東曰「文明」 ,南曰《物阜》,西曰《武勝》,北曰「民安。」 視從前規制,益完整險固,為邑民永賴。後知縣杜志晦重加葺治,各易以新扁。外東曰「東夏咽噤」 ,西曰「西京藩衛」 ,南曰《中州雄鎮》,北曰《北門鎖鑰》,內東曰「葵丘旭日」 ,西曰「木鐸遐風」 ,南曰「葛堽翠曉」 ,北曰「河帶凝春。」

柘城縣城池 ,舊城朱襄之故墟,週十一里,高二丈餘,闊丈八尺,池闊如之。嘉靖二十年被黃河水淤平。北城外高內漥,久被淤塌壞。成化十二年,知縣甄儒重修。正德六年,流賊作亂,署縣韓同知修補。十一年知縣胡世忠增修。嘉靖二年于濠,四年高舉,十二年王讚,十五年艾景賢,十七年馮鉞,各修葺。城門四:東曰「瞻魯」 ,南曰「永安」 ,西曰「仰京」 ,北曰「長樂」 ,俱有樓女牆,皆磚砌之。至二十年,黃河泛,境內兩股夾流,城內官署、民舍俱被衝塌。三十三年,土賊師尚詔作亂,知縣姜壽改南關而城之,是為新城。週僅四里,高二丈,闊一丈餘。外鑿隍周匝,深一丈,闊三丈。為門四:東曰迎薰,南曰「嚮明」 ,西曰「望汴」 ,北曰「拱辰。」 為戌樓四,水門一。四十四年,知縣劉田重修角樓四,易女牆以磚。萬曆十一年,知縣馮榛重修東西門,為敵臺八,警鋪十五,為蛾眉甬道於《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