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10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八卷目錄

 衛輝府部彙考二

  衛輝府城池考

  衛輝府關梁考

  衛輝府封建考

  衛輝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四百八卷

衛輝府部彙考二

衛輝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衛輝府城 ,汲縣附郭。東魏始建,歷後周、隋、唐、五代、宋、元因之。元至正辛卯,總管朱守亮、監郡哈刺拔都同修。元末兵燬,至明洪武初增築,置千戶所守之。周圍六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廣如之,壕深一丈二尺,廣六丈餘,南、西、北三門舊以土。正統間,知府葉宜、千戶張諒同修,包以磚石。成化九年,圮於水。知府邢表、千戶寇鼎同修。十八年,又圮於水,知府張謙、千戶邵誼同修。隆慶年,又圮於水,知府朱應時繼修。萬曆十三年,建「潞王府第」 ,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高廣與舊同,外磚內土,新添東門,合舊門為四:東曰「賓陽」 ,南曰「迎薰」 ,西曰「眺行」 ,北曰「拱極。」 門樓四,高聳壯麗,視昔加焉。門各二重,有月城,有敵臺,有角樓、警鋪,共三十所。池新舊共長一十五里三十步。知府周思宸建,郡人都御史郭庭梧有記,見《藝文志》。萬曆丁未,天偶霪雨,四十餘日,城垣頹敝幾盡。知府劉遷重修,未底落成。萬曆四十二年,損壞更甚,門樓、角樓盡傾廢。知府何廷魁率同知魯廷彥、通判宋登仕、推官儲純臣、汲縣知縣黃宗周,具詳兩院司道修葺。迨萬曆四十三年正月內鳩工,崇其卑,修其廢,更將城北面東西二角樓創立規模,大為營建,并警鋪各所無不增修。季餘煥然一新。

皇清順治十一年,大水入城東尤。下知府。李《橚生》。

知縣商民宗合地方公議,詳請永塞東門。十三年,知府鄭茂泰、知縣胡引瑞復開焉。府城係汲、新等六縣,合守禦所各立界分修。康熙二年,守禦所歸併汲縣,將所分城工復均派六縣。又北鹽店城,在西關外衛河橋北,即德勝關也。係明崇禎年間巡北道常道立,周圍創建築城,俱壘以磚石,門四座,今漸頹廢。又土城,在南關,有鎮衛,通汴,作新三門,俱崩圮不堪。又西鹽店城,在西關衛河南岸,與北鹽店同時創,俱壘以甎門四座,今頹廢幾盡。

外縣

胙城縣城 ,始建未詳。舊圮於河,洪武十四年重築。周圍五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廣一丈。東南、西三門:東曰「近畿」 ,南曰「通汴」 ,西曰「適衛。」 池深五尺,闊一丈。正德六年知縣孔鳳,嘉靖間知縣韓天賦、左桂、于正、王誥,隆慶四年知縣陳永直,萬曆九年知縣霍炳繼修。崇禎十年知縣李鏡典甎包東、西、後南門樓,圮廢。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劉純德修復如故。

新鄉縣城 居衛水之陰,形如覆釜。唐武德三年始建。明景泰二年,知縣侯麟重築。天順元年,知縣楊清增修。正德間,本府同知張經增築,周圍五里二百四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廣如之。四門:東曰「迎恩」 ,西曰「來賓」 ,南曰「朝陽」 ,北曰「拱宸。」 隆慶間,知縣張範間易甎垛。萬曆六年,知縣余相繼修池,深闊各丈餘。萬曆十四年,知縣張赤心重濬水通衛河。二十年,知縣盧大謨增建北門樓。崇禎間,知縣丘時可重修,知縣米壽圖創包磚城

皇清順治間,知縣王克儉增修敵樓,東曰「太和」,西曰

《萬說》:「南曰虞絃,北曰長澤」 ,東南曰「來雲。」

獲嘉縣城 ,始建未詳。洪武三年知縣熊邦基重築,天順三年知縣邢表重修。周圍三里一十三步,高二丈四尺,廣半之,四門池深一丈,闊如之。成化十八年,知縣吳裕增修,高垣墉而增女牆,建門樓而新角鋪。表四門之名:東曰「東作」 ,西曰「西成」 ,南曰「南訛」 ,西北曰「朔易。」 正德六年知縣任守德,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張道,萬曆六年,知縣張一心繼修。易東門曰「承恩」 ,南曰《廣暉》,西曰《通武》,西北曰《揆文》。四十三年,本府署印同知魯廷彥重修。四十六年,知縣張諭增修。

皇清康臨二十三年,知縣馮大奇始請詳《上臺捐俸》。

倡輸改創為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