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102

此页尚未校对

淇縣城 即古殷墟地,相傳漢時築。隋發朝歌置衛縣,此城遂廢。唐、宋、金因之。元至元丙子,都轉運使周惠請立淇州,因舊城增修。明正統十二年,知縣董英重築,周圍八里三百步,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四門各建城樓,四角各建角樓。修土堞二千三百有奇,池深七尺,闊一丈二尺。弘治、正德、嘉靖間,知縣顏頤壽、高傑、杜巖、劉金、方員相繼修理。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張宜周圍接築五尺許,引斮脛河水以益池。萬曆癸巳,通判盧茂繼修,改建西門於北,以固風氣。崇禎七年,知縣程墨建南北外城門。十年,知縣路鴻逵修,周圍磚堞二千有奇。

輝縣城 。外城土為之,周圍十里許,即古州城。相傳肇自「共國。」 舊基四門,遺址尚存。內城亦土為之,即今縣城。景泰二年,知縣方中矩重建,周圍四里四十八步,高二丈六尺,廣三丈五尺。東南、西三門:東曰「朝京,南曰望汴」 ,西曰「觀瀾。」 池深一丈,闊八尺。正德十二年知縣趙鉞,嘉靖三年知縣許琯,萬曆六年知縣聶良杞,十五年知縣盧大中繼修。崇禎五年知縣張克儉因流寇入輝,沿山作亂,遂改建城垣。下為石城,高一丈,上磚城,高一丈六尺。

皇清順治九年夏雨連綿四垣,崩頹二十餘丈至十

五年知縣秦長春修築,始完。

衛輝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關隘

延津關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基址尚存。魏于禁守延津,與樂進等擊袁紹,關羽斬顏良、文醜,即其地。舊設巡檢司,今屬延津縣。

臨清關 在新鄉縣東二十里。隋楊元感反黎陽關越王侗、樊子蓋等勒兵備禦,修武縣人相率守臨清關,即其地。

侯趙川關 在輝縣西北六十里。登十八盤,踰石磢嶺,連山四障,儼如城郭。其中曠衍,泉甘土肥。資村、平羅、沙堽、北流四社民居之。北接林慮,西瞰陵川,即宋岳飛戰處。明設巡檢司。有弓兵二十五名。

鴨子口關 在輝縣西五十里。山路險阻,西通陵川,為兩省襟喉。明設巡檢司弓兵。同上數石門口 ,在鴨子口東北。左右山險,關門壯偉。鴈翅坡 在侯趙川之西。連山跨水,關門天險,固若金湯。樓扁「鴈翅凌雲」 ,遇警則設兵守之。嘉靖間,分守參政李充濁建置。

橋梁

德勝橋 在府西關衛河上。正統四年,知府葉宜易木以石,成五洞。成化「九年,知府邢表。十六年,鎮守太監藍忠、知府張謙。弘治五年,知府王儼。嘉靖元年,守禦所人謝宣繼修。三十四年,知府范充濁撤舊大新之,成九洞。」 尚書王英有記。瀕郭橋 在德勝關北。

通汴橋 在通汴門外

蒼河橋 在府城北三十里道光店北。又蒼峪山內,歲修小橋十數處。亦名「滄河小橋。」

櫺星橋 在府學前,萬曆十六年建。

玉虹橋 :在府城內,知府王時濟建。

公濟橋 在府德勝關西。書辦官趙起引、庠生汪崇文建。

小石橋 在德勝關西。康熙三十年,郡守胡蔚先捐俸重造。有《碑記》。

邵公橋 在新鄉縣北關。衛水經流其下,北通共城。宋政和元年,知縣邵博創建,因名。明正統二年,知縣諸賢重修。弘治八年,知縣王統易以石,加七洞,民樂成之,更名曰「民樂橋。」 嘉靖癸卯,知縣侯東加九洞,增石檻,歲久傾圮。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縣周毓麟增修。

衍慶橋 在新鄉縣西門外。弘治九年義官臧榮建。

瞻忭橋 在新鄉縣朝陽門外。嘉靖間,知縣侯東增修,加石檻。

迎恩橋 在新鄉縣東門外。舊名「槐陰」 ,致仕官王貫建。嘉靖間,知縣侯東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縣周毓麟增修。

濟人橋 在新鄉縣北關東。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侯東修。

合河橋 在新鄉縣西北二十里,永康社。西山諸泉匯於丹河第二渠,入清河,至此與衛水合,故名。明初建橋三竇。隆慶六年,知縣于應昌修易石分七竇,輿徒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