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5

此页尚未校对

杜衍宅 在南京驛舍,有詩。

「漻隄 」 自汴至宋三百餘里,世傳梁孝王徙居睢陽,今俗為「蓼」 ,久廢。

隋隄 在舊城外三里,築於隋,故名。

古隄 在舊城外五里,今淤。

寧陵縣

大棘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華元、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城,即此。

沙隨城 ,在縣北七十里。成公十六年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邾人於沙隨。」

己吾城 ,在縣南二十里。舊為縣,北齊省入下邑。

葛城 ,在縣北十五里。古葛國,今偃師有之,未知孰是。

議事臺 ,在縣西南八里。周二百步,高丈餘。世傳「諸侯議事於此」 ,因名。

《鳳凰臺 》今失其地。

汴隄 一名隋堤

賈魯隄 在縣南七里。元尚書賈魯築以障河。石橋 ,在縣北十二里。

黃龍井 在縣東。甘露四年,有黃龍二見於井中。

聖水井 在長樂鄉。按《縣志》,在縣北三里。相傳以為唐太宗東征時道出寧陵,三軍渴甚,須臾有婦人攜二汲桶至,士馬數萬飲之不盡,俄失婦人所在,視二桶則雙井也。嘉靖間,大水淤沒,惟一井依然舊蹟。其水甚甘,鄉人療疾禱雨,多致應驗,因作亭以覆之,名曰「聖泉亭。」 聖水婦人名號,尚仍唐封之舊云。

鹿邑縣

平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

苦縣城 在縣東七十里。即楚之苦縣。晉更名谷陽。隋改「仙源。」 唐曰真源。宋併入鹿邑。

武平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漢置。城西南有漢《尚書令虞詡碑》。

鄲城 ,在縣西南七十里。漢置鄲縣,城焉。谷陽縣 ,在縣東十里。

虎鄉城 ,在縣西七十里。

欒城 ,在縣南十八里。

臨兵城 ,在縣西南六十里。

「相城 」 ,即谷陽城。

廣鄉城 ,後漢封侍中縶填為侯國,即廣鄉也。瀨鄉城 ,在縣東十里,與谷陽城相鄰,老子宅也。

舊鹿邑縣城 在縣西六十里。按《水經》,城南十里有《晉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渦水之北有漢溫令許續碑。續字嗣公,陳國人。舉賢良,拜職議郎,遷溫令,延熹中立。

安平廢縣 ,在縣西北四十里。按《水經》,渦水東逕安平縣故城北。《陳留風俗傳》曰:「大棘鄉,故安平縣也。」

吳臺 ,在縣西南四十里。

昇仙臺 在縣東北隅明道宮後,世傳老子騎鹿昇天處。

陳摶臺 在縣東十三里隱山下。世傳摶煉丹處。

思陵臺 ,在縣西南四十里。漢光武幸此,築以望親,因名焉。

明道宮 在治東門內路北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 天寶二載為太清壇。宋真宗祥符中,改明道宮。

太清宮 在治東十里,為老子所生之地。漢桓帝已立廟。唐高祖武德三年,從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為起宮闕,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追封太上元元皇帝。元宗天寶十三載,杜甫上《太清宮賦》,舊有碑,剝落不可辨,惟存「武德」 、「元和」 數字。宋真宗祥符七年,帝謁老子於太清宮,建太清樓。歷代增修,有紫極、廣靈、太清三宮,以祀老子。紫極為元末韓林兒所毀。昔磉石尚存,今亡。舊有老子石像及九龍井,世傳老子生,有九龍取水噴靈溪池,以浴老子。今石像九井皆廢。又列檜八株,傳為老子手植,皆不存。今太極殿前有老柏扶疏,亦二三百年物也。又有地洞,通亳州,相傳元末小明王所修。今洞口封塞,不可復尋。漢、唐來,以此為勝地,銘贊詩歌甚多。明隆慶六年,知縣王冠創修鹿邑甎城,半委煨燼。至韓友范重修城,而漢、唐碑盡毀,無復存者矣。先天太后宮 在太清宮北一里許,名「洞霄宮」 ,以祀老子母。

《白雲庵 》庵在城內東南隅,水環四面,一徑幽通,蘆堤柳岸,鴈陣魚舟,點綴四時景色,遊者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