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54

此頁尚未校對

水又東經枉人山,俗傳為博望岡,因上舊有祀漢蕩陰令張遷祠,遂訛為博望侯也。

鶴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世傳雙鶴棲此,故名。

淺山 在縣西南之盡處,與林縣接境,蓋太行之麓也。

博望岡 在縣

蕩水 在縣北二里。《水經注》曰:蕩水在縣西石尚山,東流經縣城北,縣因水名。唐貞觀元年,以水微溫,又改名湯。《魏都賦》所謂「溫泉毖湧」 者也。羑水 ,在縣北八里,源出西山。《水經注》曰:「羑水出蕩西北韓大牛泉。」

宜師溝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長沙溝水也。水殊寒,士人名曰「冷泉。」 《圖經》曰:「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師以水飲之,立愈,故名。」

青岩池 在師家溝西石岩下。周迴二畝許,深三、四尺,久旱不涸,居民賴之。

淇水 ,在縣西七十里。《水經》曰:「淇水出林慮大號山。」

衛水 ,在縣東南五十里。

龍泉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龍井 在縣西。相傳晉孫登嘗居此社。時亢陽,農夫禱於龍洞,得雨,將祭謝之。登曰:「此病龍雨,安能蘇禾稼乎?如弗信,請嗅之。」 水果腥穢。龍時背生大疽,聞登言,變為一翁,求治曰:「疾痊當有報。」 不數日,果大雨,見大石中裂開一井,其水湛然。蓋龍穿此井以報也。

臨漳縣

東崓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滏水 ,在縣西十五里。

汙水 在縣西

西門渠 ,在縣西南。西門豹為鄴令時所鑿,引漳水以溉田。

菊花渠 在縣東南垣橋社。《唐志》:「咸熙四年,縣令李仁綽開。」 今廢。

《利物渠 》在縣南看臺社。

百陽渠 在縣西南

金鳳渠 在縣西南

鸕鶿陂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蒲葦魚鱉之利。天井堰 ,在縣南看臺社。

景公堤 在縣西南。弘治年,知縣景芳築,以防漳水。

漳城堤 在縣西南

林縣

隆慮山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林慮。」 東漢時與縣名同改此。山。南負太行,北連恆岳,景物雄奇,秀絕一郡。

黃華山 在縣西二十里。相傳云:「每秋晚黃華滿谷,故名。」 谷之西南有通聖谷,谷有逕,上通天平山。又有桃花溪、獅子峰、漏天岩、石闕、蒲泉、澄潭、神囷山、爭秀峰、雞翅洪、碧玉溪、通仙路、試劍石、抱螺峰、三聖洞、王母池、鐵鏡池、碧陰溪、紫玉喦、插天峰、熊耳峰、瓮肚梯、飛雪岩、玉女峰、玉女洞、鳳尾峰、龍鬚泉、龍口泉、白玉溪、浮屠峰、石屏峰、仙人樓、迸珠簾、桃花巖、摩雲峰、玉女樓、「連屏峰」 諸名勝。

天平山 ,在黃華谷南二十里,東至林縣二十六里。自黃華山迤邐登涉,深澗峻嶺,「西山之盛,其最著也。上有桃源店、呂谷、步虛壇、倚空石、照碧池、釣臺、長者崖、朝元臺、醉仙崖、獻花崖、漱玉磯、層雲壁、將軍山、逗雪泉、十八盤路、紫砂纏、甘露泉、流砂嶺、倚屏峰、碧霄峰、煙霞峰、連雲峰、朝陽峰、羅漢峰、仙居峰、仙人岩、歸雲」 洞、天柱峰、清涼岩、舞獸石、崑閬溪、白龍潭、九曲灘、玉虹岩、五鳳岩、琴臺、觀音岩、真珠簾、飛蓋岩、燕子巖、冷風門諸名勝。

玉泉山 ,在天平山呂谷南五里,上有「望仙峰、朝霞峰、迎露峰、滴乳泉。」

澤陽谷 在玉泉谷南七里。

谼峪谷 在澤陽谷南七里。谷有數峰,曰「爭秀峰、擎天峰、聚仙峰、玉柱峰、紫霄峰、望帝峰、拱翠峰、石城峰。」 又有碧陰溪、真隱洞。

棲霞谷 在谼峪南七里,距縣四十里。兩山相合,中有溪水,故俗名「合澗。」 泝溪而上六七里,兩山對峙,中豁然坦夷,居民數百家,是為棲霞谷。魯班門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相去五十步,峰勢峻巧,缺然如門。

倚陽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周迴八十里,有水泉七十餘處。山巔一峰突兀,又名「蟻尖寨。」 東有路,可通太行,絕頂平坦,可以避兵。

寶泉巖 ,在縣西北三十里太行山。半漢夏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