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57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二卷目錄

 彰德府部彙考二

  彰德府城池考

  彰德府公署考

  彰德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四百二卷

彰德府部彙考二

彰德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安陽縣附郭。

本府城池 。其城始築於後魏天興元年,增築於宋景德三年,周迴十九里。明洪武初改築,圍九里一百一十三步,裁得舊城之半。高二丈五尺,厚二丈,外磚內土門四:東曰「永和門」 ,樓傾圮。康熙三十三年,知府湯傳楷捐募重修。南曰「鎮遠」 ,西曰「大定」 ,北曰「拱辰門」 ,各建樓。又建角樓四,敵樓四十,警鋪六十有三。成化十三年,知府曹隆重修。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府丘宗文重修,其濠闊十丈,深

二尺

外州縣

湯陰縣城池 ,「其城土築,明洪武三十年重建,周圍八百四十九丈,高二丈五尺,廣三丈。」 正統四年,知縣汪授重修。成化二年,知縣尚璣重修。正德六年,巡撫鄧檄本府通判鄭如阜重修,有崔文敏銑《記》。萬曆三十年,知縣孫許重修。天啟二年,知縣楊樸重修。崇禎八年,知縣沙蘊金始甃以磚,有少師孫承宗《記》,分守道袁楷《磚城序》「南城上大觀閣一,今改為文昌祠。沙蘊金建臨漳縣城池 。其城,明洪武二十七年,知縣楊辛奏請移縣治於理王村,創築土城,周圍四里,高一丈七尺,廣一丈,南北二門,東西四門。成化十八年,漳水漲決,四門被淹。知縣陳寧重修,塞二小門。弘治十四年,知縣景芳增高二丈,四門甃以磚石,各建重樓。外鑿濠三丈,護城堤二道。」 嘉靖十六年,知縣何瑚增堤二丈五尺。二十三年,知縣袁文貴將垛口角樓易土,坯以磚石。萬曆十八年,知縣丁允亨加葺。三十年,漳水衝城,知縣田應召重建。四十一年,河水浸城,知縣趙友琴增堤植柳以障之。崇禎五年,知縣張爾忠於城外加築土城。十三年,知縣夏衍虞將外城用磚包砌。十四年,漳水渰崩,北城知縣魏之琯重修。順治五年,積雨河溢,城倒八百餘丈,知縣王象天申請重修。

林縣城池 ,「其城舊為土築,唐貞觀十三年建。元至正十三年再修。周圍三里三百二十步,四門。嘉靖間,避西山水勢,因塞西門,上建樓五座,四隅翼樓四座。至萬曆元年,城始砌石,高三丈五尺,廣一丈。後北門坍毀,知縣謝思聰重修。」 門外甕城三,上俱建閣。其濠長四里八十步,濠外有月堤。正德八年,知縣王雲重修。

《磁州城池 》:「其城始築於趙簡子,改築于隋。開皇十年,修於宋宗澤,重修於明。洪武二十年,知州包宗達舊築土為之。至萬曆二十四年,知州劉安仁改造,外用磚甓,內實以土。康熙二十四年,知州任塾重修,圍八里二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舊止南北二門,知州劉安仁更闢東西二門,兼造四門樓。正德六年,知」 州顧正增南北二重門。嘉靖二十六年,知州李用中增南北二月城。崇禎十一年,巡道祝萬齡增東西二月城,濠深廣二丈。知州栗永爵、李為珩各增堤。康熙二十四年,任塾重濬,導滏水入濠。

武安縣城池 ,其城相傳白起所築,周圍三里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八尺,西、北二門,南、西、北三關,東、北二面水溝為隍。嘉靖二十三年,知縣熊瑤易以磚城,高三丈,廣二丈五尺,築磚城門二座,四圍濬以深濠。萬曆四十年,知縣李椿茂重修。崇禎七年,知縣寇遵典刱建外城,周圍十三里,築墩臺四十餘座。後因年久傾圮至

皇清康熙五十年,知縣黃之孝竭力捐俸,重新修葺。

不煩民勞,而規制完固,視前倍加壯麗,民至今賴之。

涉縣城池 :其城舊土築,明嘉靖間易以石。周圍三里零九十五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門南北二敵樓二。濠深一丈五尺,廣三丈;馬道廣一丈二尺。知縣楊綸建。萬曆五年,知縣段愛民於北門內創立重門,上建樓。崇禎六年,巡道常行文挨城,築敵樓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