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呂化舜、張孟賢、李維屏、孫啟賢、許純,每歲於春

秋上丁日,繼文廟祭之。

孝子祠 舊在南關外,後因水圯,移建文廟內,祀漢孝子郭巨等。

社學 明嘉靖四年,同知王維屏建社學六所。城內二、四關各一。今在關者俱廢,在城者尚存。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府董延祚捐修,二十九年知。

府吳肇新延師訓課,在府治前,內有《崔文敏公舊碑記》。

義學 康熙二十七年,知府吳肇新奉撫院閻興邦檄,設立義學于府學內。康熙三十年,知府湯傳楷每歲捐給修脯,延生員王建中於府學教課士子。

學田 原額租銀十四兩零,存留充歲修。

文廟之費

各縣

安陽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知縣蔡誠建。正德九年,知縣章綸大修廟學,煥然鼎新。邑人崔銑為《記》。

先師廟五楹 ,即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神廚、神庫、省牲所、更衣所俱列其傍。又前櫺星門外泮池,左右二儒學門。廟之後為明倫堂,知縣馬國楨重建。堂後為尊經閣,正德十五年,知府陳策建。閣後為敬一亭,嘉靖十年,知府王天民建,有記。亭右為啟聖祠。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張九皋增修廟學,建泮池坊、更衣所,補置祭器,并修啟聖祠。有《修學記》。

文昌祠 在明倫堂東偏。嘉靖間,教諭韓溉等公建,有《記》。

名宦祠 祀:「晉荀勗,明楊千古、蔡誠、章綸、石寶、鍾萬鎰、馬允登、朱冠、高推、張聚秀、陳夢雷。」

皇清李蔭祖、朱昌祚、吳景道、佟鳳彩、塗廓

鄉賢祠 祀:「唐戴胄、張蘊古,宋韓國華、韓琦、姚興,明石得、石璞、翟政、劉潺、李和、張孟賢、賈錠、徐憲、李道、郭瑲、崔銑、張世隆、郭清、鄭鎬、郭樸、許復禮、李學詩、安汝邦、許光大、吳定、劉魯、崔士棨、于英、申溪、安文璧、許宗禹、許登仕、尚存義、尚鐮、呂化舜。」

皇清李維屏孫啟賢《許純》

宋韓忠獻《醉白堂 》,今廢。

教諭、訓導二署 在西偏。

社學 在鼓樓後香巷口。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武烈捐修。二十九年,知縣馬國楨延師訓課。義學 ,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馬國楨刱建。七所俱延師訓課。有《記》。

學田 萬曆年間,巡鹽御史余畢、馬、潘李共置上地二頃四十畝,每畝徵銀三分八釐,共九兩一錢二分,徵完候文提取。又巡按御史曾置上地一頃,每畝納租銀三分八釐,共銀三兩八錢,徵完解布政司。

湯陰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大觀元年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庸始建。成化五年,知縣尚璣建大成殿、明倫堂及齋舍廚庫,有長洲吳寬《記》。弘治間,主簿張寰修。

「先師廟」 五楹 ,即大成殿。東西兩廡。前戟門。明知

縣:王應震、楊樸、呂為龍、沙蘊金。

皇清知縣康引叔相繼修葺。又前櫺星門,明通判鄭

如阜創建內泮池,上跨石橋。明知縣朱可進創建,廟後為「明倫堂」 ,天啟二年知縣楊樸重修。堂後為「尊經閣。」 明知縣侯芝建,沙蘊金「重修。」 「敬一亭 」 ,嘉靖九年知縣盧學之奉旨建。啟聖祠 在明倫堂左,嘉靖十一年知縣唐堯民建。順治十年知縣楊藻風重修。

文昌祠 在尊經閣西,明知縣魏汝松建。名宦祠 在戟門西。

鄉賢祠 在戟門東

博文齋 、約禮齋 :崇禎九年建,今圯。

教諭、訓導二署 今俱廢。

精忠書院 在精忠廟東,今存遺址。

主靜書院 在城隍廟東,有崔文敏記,今廢。社學 一在縣治東南,知縣尚璣建,今廢。一在伏道。一在𨚍城,元隱士鄭居仁創,舊有碑記,今遺址尚存。一在江窯里,一在鹿樓村,生員魏儒、李孔嘉創。今俱廢。

義學 二所康熙二十七年,知縣趙光貴奉巡撫閻興邦檄建。一在南門內,一在北門內。學田 額地九十五畝,徵銀五兩五錢一分五釐四毫八纖五沙。廛房十二間,徵租銀五兩七錢六分。共徵銀十一兩二錢七分五釐四毫八纖五沙。解學道給發貧生。

臨漳縣儒學 在縣治美化坊。明洪武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