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4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七卷目錄

 衛輝府部彙考一

  衛輝府建置沿革考

  衛輝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衛輝府星野考

  衛輝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四百七卷

衛輝府部彙考一

衛輝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衛輝府 。《禹貢》冀州之域,即古朝歌地,殷紂所都。殷武乙徙朝歌,至紂居之。周武王克殷,分其地北為𨚍,南為鄘,東為衛,以封康叔為衛君,居河、淇之間。春秋時,𨚍、鄘皆入之。後狄滅衛,戴公東徙渡河,野處漕邑。文公又徙居楚丘,至成侯,屬三晉。春秋時,胙凡二國,分治其境。戰國屬魏。秦屬河東郡之東境。舊志云秦為東郡三川之地漢為汲縣地,屬河內郡,而以司隸部治之。東漢仍舊。三國魏置朝歌郡,改領於冀州刺史。晉泰始二年,置汲郡。後魏徙汲郡治於枋頭城。東魏興和二年,置義州。後周改衛州。隋大業初,復為汲郡。唐武德元年,仍改義州。貞觀元年,改衛州。天寶初,又為汲郡。乾元初,復為衛州,屬河北道。五代及宋皆因之。靖康後,淪於金。置衛州、河平軍節度,以河北西路都總管領之,徙治胙城。元改衛輝路總管府,還治汲縣,去「胙城」名,但名汲縣迨。至明洪武元年,改衛輝府。領縣六,曰汲,曰胙城,曰新鄉,曰獲嘉,曰淇,曰輝。隸河南布政司,分隸河北道,調懷慶衛前千戶所守禦焉。

汲縣 附郭。本殷牧野地。周為鄘,後并以封衛。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漢始置汲縣,隸河內郡。東漢因之。曹魏屬朝歌郡。晉泰始二年,置汲郡治此。南北朝因之。後魏興和中,為義州治。北齊改置伍城郡。後周廢為伍城縣,屬衛州。隋開皇六年,復改為汲縣,屬汲郡。唐武德元年,以汲及新鄉之地置義州。四年,復置縣,屬衛州,汲郡。五代及宋皆屬衛州。金屬衛州河平軍。元屬衛輝路。明屬衛輝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胙城縣 。古南燕國,黃帝之後,姞姓,伯爵,舜所封伯儵國,后稷元妃南燕姞氏也。周為胙國,周公別子封胙伯,即其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春秋為南燕國。戰國屬魏。秦滅魏地,屬東郡。西漢始置南燕縣,屬東郡。東漢改縣曰燕,仍舊屬。三國屬魏。東晉慕容德據之,號東燕縣。後魏仍為南燕縣,屬河東郡。後周因之。北齊亦因之,省酸棗入南燕縣。隋開皇十八年,始改為胙城縣,屬滑州。唐武德二年,改置胙州及析置南燕縣。四年州廢,復改南燕曰胙城,屬滑州靈昌郡。五代及宋因之。熙寧間,圯於河,徙縣治於西三十五里華里店,即今縣治。金隸開封。正大間,復遭河患,又徙西南二十里宜村渡,改縣為新州。元初,為風沙所沒。泰定甲子,仍徙治於華里店,改州為胙城縣,屬衛輝路。明仍元名。洪武十年省入汲縣。十四年,復置縣,屬衛輝府編戶二十二里,後併為十九里。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九里。

新鄉縣 。周鄘國地。春秋衛國地。戰國屬魏。秦為三川郡地。漢為汲縣新中鄉。武帝元鼎六年,以鄉置獲嘉縣,屬河內郡。後漢因之。三國屬曹魏,隸朝歌郡。晉屬汲郡。後魏因之。後周以獲嘉置修武郡,并改獲嘉為修武以附郭。隋開皇初郡廢,始以古新樂城置新鄉縣,割汲、獲嘉二縣地隸焉,屬河內郡。唐武德元年,以縣置義州。四年,州廢,以縣隸殷州。貞觀元年,廢殷州,改隸衛州汲郡。五代皆因之。宋熙寧六年,縣廢為鎮,入汲縣。元祐二年,復置縣,隸衛州。金屬衛州河平軍。元屬衛輝路。明仍為新鄉縣,屬衛輝府編戶五十里,後裁併。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六里。

獲嘉縣 ,殷甯邑地。周為鄘國地,後并以封衛。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魏,間屬韓,後復屬衛。秦為三川郡地。漢為汲縣之新中鄉。武帝元鼎六年,幸緱氏,觀大人跡,至汲。時南越初平,將軍路博德獲粵相呂嘉,遣使獻其首於行在。帝喜,以是鄉立縣,因名獲嘉,屬河內郡,即今新鄉縣西南一十二里故城是也。東漢因之,為獲嘉侯國。三國屬魏。晉屬汲郡。永嘉後沒於劉聰、石勒。後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