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契丹圍城甚急,用公之策,卒拒卻之。於是天子曰:「契

丹犯塞,河北士子未獲試,今試事已畢,朕憐夫北方 士大夫不得以時充貢,其皆詔試賜第。」解褐宿州離 符縣多聚盜吏卒軍,公撫循率厲,執馘七十餘人,闔 境清肅。改河清主簿,考滿,吏民群詣轉運使所請留, 詔聽更留戒資而去。遷遂州錄事參軍。群公交薦,召 封為大理寺丞,知文縣事,尋除通判利州,入遷太子 中舍。時執政薦公「有武略,諳邊務」,因改供備庫副使, 知威勝軍事,繼典嵐、莫、石、鳳、夔五州,皆著聲績。歷官 東染、洛苑二副使。其在夔州,兼夔、梓兩路兵馬都監, 提點諸州巡檢兵甲事。渝、瀘群蠻,數入侵盜,公請「誘 旁鄉之豪,樹為酋長,蠲其賨賦,使守要害,緩耕急戰, 以備」禦之,二州由是無復蠻苦。復遷右旗驥副使、同 提點荊湖路刑獄公事,方且倚用,會有疾,年七十四, 以慶曆二年十月十二日終於長沙官舍。公雖始以 學術進,為文吏,而性喜武事,有知略。晚年夏寇苦邊, 諸將多沮北無功。公聞之,嘆曰:「吾布衣起家,至大州, 較典兩路兵,受國重恩,不可勝道。家近趙、魏,頗習兵 事。今外國驕嫚,侵擾疆場,而吾老疾,不得荷戈前驅, 以報萬一,豈非命也?然卒不得而償其志,嗚呼惜哉!」 夫人張氏,先公即世。子四人:師古,梁州團練判官;師 顏,衛州司法參軍;夢臣,獲嘉主簿,居喪而卒。季子師 路及孫孝先、曾孫叔元,皆三班借職。餘孫九人,幼未 官,率有志操,不忝前烈。公之在荊湖也,夢臣為三班 奉職,以公高年多疾,求告省侍。三班執故事不許,即 乞改文職歸省,始許。甫行及宛葉間,聞喪,因號泣,晝 夜奔赴,凡七日,行千三百里。近世宦遠方而歿者,子 孫用浮屠法多焚柩,以其燼歸葬,相習為常,無譏議 焉。夢臣獨奮曰:「為人子孫忍行此,豈人心也?」自長沙 數千里奉柩歸。嗚呼!其信知義而斷不與俗流者夫 竊嘗聞之:「善人者福不充,子孫必繼之。」豈信然也?慶 曆四年十一月十五日,葬於七賢鄉溫泉里先府君 之兆。夫人張氏,袝琳郡邑,於公甚邇,其知公始終制 行,視他人為差悉,其諸子以碣文為請,琳何敢辭。謹 銘曰:武以遏亂,文以制治,要在安人,皆男子事。武威 文法,公實兼之。盜銷吏暇,良愿帥師。作牧大州,人臣 美仕,起家布衣,非賢孰致。政優譽洽,榮哀始終。昭銘 壟隧,垂著無窮。

《知河陽謝表》
馮京

「久塵右地,無補聖明。坐竊彊藩,尚寬罪戾。恩私溢望, 愧灼兼懷。」伏念臣才不逮,智非經遠,特逢盛際,再列 近司。擢之於尋常之中,振之於顛危之下,便蕃異數, 究極寵光。齪齪備員,僅能寡過;碌碌成事,無足論功。 徒堅許國之誠,靡講衛生之術。曩嬰疾疹,殆至膏肓。 雖賴上醫,迄存餘喘。然而氣血潛耗,智慮早衰。筋力 乏於步趨,耳目乖於聽覽。勉從職事,乃歷歲時。覆餗 之譏,已騰眾口;乞麾之請,遽惻上心。矧惟右輔名都, 三城重鎮,水陸皆便,次舍非遙。食物具宣,堂皇尢峻。 使傳罕經於館候,訟牒希至於庭除。加以時雨既優, 宿麥滋茂,盜賊屏息,閭里阜安。不煩施為,有便頤養。 此蓋伏遇陛下天地容覆,日月照臨,私臣以不報之 恩,諒臣有可矜之理。終始眷遇,進退保全,顧何心顏, 敢愛軀命。惟願稍加藥餌,益近方書。朝露未晞,儻復 還於舊觀;爝火不息,誓更竭於精神。

《司馬溫公祠碑記》
張耒

元祐元年九月甲子,丞相司馬公薨,朝廷議所以追 崇之,於是進爵為公,而國於溫。惟司馬氏系出晉安 平獻王孚,而獻王河內溫人也,故推本其故家而封 之。五年,奉議郎王仲孺為溫令,告其邑人曰:「惟司馬 公道德功烈著於朝廷,施及生民者,自匹夫匹婦,與 夫荒外戎兵,悍夫姦民,心革誠服,左右兩宮,格於太 平,是其功德,宜配社稷,天下祀之。而溫者國也,顧不 能祀而可乎?」於是度地作堂,畫公像而禮祀焉。告於 譙郡張耒使記之。耒為之言曰:「盛德之不作,於世久 矣。古之所謂盛德者,不施而民服,無事而民信,未嘗 動顏色,見詞氣,而天下從之,若子弟之慕父兄。故其 為功也,不勞而物莫之能禦。三代之」亡,聖賢不作,而 士之能有所立於世者亦多矣。然皆費心殫力,招天 下而從,以其智勝之,而後能有成。是何也?德不足而 取辦於其才故也。故其所建立勞苦而淺陋,夫豈不 欲為盛德之事哉?蓋其所積者有不足故也。子產,君 子也,猶曰:「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子 產豈欲為猛哉?以為「德之效實難,懼夫好高之難成 也,是以甘心於其次,以求夫無失。」嗚呼!德者子產之 所難,而況其下者乎?故自秦漢而後,更千有餘歲,而 盛德之士不作。葢無足怪。惟司馬公事君而君敬之, 未嘗求民而民與之,非其類者有不合而無不信,受 其罰者有不悅而無敢謗。其自洛入覲也,都邑田里 至於京觀者千萬,環聚嗟歎,至於泣下。嗟乎!此可以 言語術智得之哉!故其相天下也,因物之所利而與 之,因人之所厭而更之,從容指麾,內外響應,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