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縣宋金因之
枋頭城 在淇縣東南八里衛河北,即淇水口也。《魏志》:「曹操於淇水口下大枋木,以城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因名枋頭。」 《晉書》:「桓溫伐慕容暐,暐將慕容垂拒溫,大破之,遂至枋頭。」 亦此地。後魏常徙汲郡,治枋頭城。
郊臺 在淇縣東北「吳里社」 ,相傳為殷時郊祀之所。舊覺惠寺,即郊臺遺址也。
鹿臺 在淇縣西五十里南陽社,即商紂積財之處。《周書》:「武王散鹿臺之財」 是也。《史記》:「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 按劉向《新序》:「紂為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 ,今為鹿臺寺。濬縣西五十里亦有此臺。
鉅橋 在淇縣東北十五里吳里社,即商紂積粟處。《周書》「發鉅橋之粟」 是也。《索隱》曰:「鉅,大橋,器名也。紂厚賦稅,故因器而大其名。」 服虔曰:「鉅橋,倉名。」 濬縣西五十里亦有此橋。
鷹犬城 ,在淇縣東北。商紂畋獵之所,遺蹟尚存。
《北海子 》在淇縣西北二里許,紂育禽獸之所。酒池 ,在淇縣西北十五里靈山社,商紂貯酒之處,遺蹟尚存。
飲馬池 在淇縣西朝陽山上。相傳商紂飲馬之所,遺蹟尚存。
朝歌寨 ,在淇縣西南二十五里南陽社。相傳商紂屯兵之處。
淇園 在淇縣西北里河社,淇水之澳,園古多竹。衛人美武公之德,賦詩「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即此。
「荊軻」 舊居 ,在淇縣境內,戰國時,刺客嘗居於此。
花臺 在淇縣西靈山社、朝陽山。金大定間趙善建,元季兵廢。
摘星樓 在淇縣古朝歌城上。相傳紂與妲己觀涉之處,遺址尚存。
觀瀾亭 在淇縣西北五里許,斮脛河之右。古共城 在今輝縣城外,周圍十里許,相傳即衛世子共伯肇建,四門遺址尚存。一云「元輝州故城舊基。」
其姜臺 在輝縣治內宅之東,臺高一丈五尺,即衛世子共伯妻共姜守節之所。元知州伯善建祠臺上,肖像祀之。或云「墓在其下。」
《凡城 》,在輝縣西南二十里,周公子凡伯所封之國。
鄧城 ,在輝縣西南六十里,週圍九里,四門,遺址尚存,即山陽故城。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居之。
方城 ,在輝縣西北二十里史村,廣二百二十步,南門故址尚存。
張飛城 ,在輝縣西北二十里。
王莽城 ,在輝縣西北八十里,三城如鼎足。王莽所築,車轍尚存。
齊王建舊居 ,在輝縣西北七里蘇門山坡。建,齊襄王子。始皇二十六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后勝計,不戰降,遂遷於共處松柏間,餓死。齊人歌之曰:「松邪柏邪?往建共者客邪?」 蓋疾建用客之誤。
嘯臺 在輝縣蘇門山巔,即晉孫登隱居長嘯之所。阮籍往見登,與商略終古,默然不應。籍退至半山,聞山巔有聲若鸞鳳,乃登嘯也。正德十一年,御史許完建祠臺北。
安樂窩 在輝縣蘇門山內西北百泉之上,宋邵康節所居之處。成化六年,邑令張錦建祠。桃竹園 在輝縣。康節《共城詩序》謂「予家有園數十畝,皆桃李梨杏之類」 ,即此。今舊址無考。一云在百泉南濱河。
仙人蹟 ,在輝縣蘇門山之巔,大方石上有「仙人蹟」 三字,未詳其指旁有小字,歲久磨滅,不可辨。
梅溪 在輝縣西四里,衛水之涯。元耶律楚材故居,嘗建琴亭月榭於此,種梅數株,吟味其中。遺址碑刻俱存。
竹林 在輝縣西南六十里。晉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遊隱之處,世稱「作林七賢。」 其西為七賢觀,今廢為寺。舊屬河內。元以山陽縣併入輝州,今屬輝縣。
山陽鎮 ,在輝縣西南七十里。元省山陽縣入輝州,改縣為鎮。
「醒酒臺 」 在輝縣駝峰寺傍。崖畔突出一石,若神人舒掌之狀,光淨平坦。劉伶每大醉,則臥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