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皇母泉 在修武西北十五里。唐太宗間開新渠,引入吳澤陂。「皇母」 ,見《水經注》,今訛作「黃。」 明。鳥泉  、巧婦泉  、馬鳴泉  、七里泉、五里泉 ,俱在修武東北六真鄉。

熨斗泉  、陶泉  、會泉 俱在修武北七賢鄉。

宣聖陂 ,在修武北十里。孔子欲北至晉,聞趙簡子殺竇鳴犢,遂不過河,因以名陂。

靈泉 在修武縣五十里苟泉陂。晉太和中,有楊生隨一犬醉臥於此,野火將至,犬呼號不醒,遂跑得泉,引水浥草,生得不死。

吳澤陂 ,在修武縣北十里。《左傳》「魏獻子田大陸」 ,即此也。

溫峪潭 在修武縣北七十里溫峪山北有黑白二龍潭,潭西有白龍君廟,遇旱禱雨輒應。濁鹿泉 在修武大陸村,遇旱即涸。

雙泉口 在寧郭城西北隅,發源於修武之靈泉,其水瀠洄紆折。明天啟間,知府王景開渠,引入寧郭城濠。

觀灘 在武陟縣東四十五里沁河之北。同水 源出孟縣嶺山,眾泉合流,酈道元所謂「南源下」 也。東北至白騎塢、冶城間,淵注渟蓄,方廣數十畝,頗有菱芡魚蝦之饒。代遠水涸,無復舊觀。明萬曆以前,居人猶墾為稻隰,今則盡變陸田。其上涓涓微流,不絕若線,俗呼冶檣漥。冶湖坂水 ,在孟縣西二十里,源自關家溝,西北至坂南入於河。青龍泉 ,在孟縣西二十五里。

澆花井 在孟縣西南舊河陽城,相傳晉潘岳澆花於此。

《溫泉 》在孟縣西北冶檣村,夏涼冬煖,東流入溴,今涸。

隰澗水 ,今謂之「洪澗」 ,在孟縣西四十里,南入於河。

溫泉 :在溫縣城西五里許。縣之得名以此,今涸。

澇河 ,在溫縣北二十里。東流合溴水,入于黃河。

神農澗 在溫縣境內。相傳炎帝神農氏採藥至此,嘗五穀,以杖畫地,遂成澗。

史公隄 在府城西北二里,即古陽隄。明知府史東昌輦其家中金,築石障水,民立碣曰「史公隄。」

水利附

黃河水利 元世祖中統三年,張文謙薦郭守敬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其一云:「黃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溫縣,南入大河,其間亦可灌田二千餘頃。」

《濟瀆水利 》千倉渠,「唐河陽節度使溫造築隄鑿渠,有上下二堰,用濟池水逕鐵岸西北,至碑子村斗門橋東,分為六閘,灌堰頭東許西水屯、連董等處稻田。下堰用龍潭水東逕臨濟橋東北,由碑子村中至本堰下,分為五閘,灌南北水屯堽頭、馬頭等處稻田。」

順利渠 即府城內之水。元至元中,總管石林引千倉渠下流穿城而入,作二橋,曰利津,曰攬勝,久淤廢。康熙二十一年,知府龔其裕重濬沁河古水利 。《水經注》:「沁水自孔山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於沁水縣西北,自枋口東南流,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為沙溝水。其水又東南,於野王城西,枝渠左水」 焉,以周城溉。東逕野王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目枝》渠東南逕州城南,又東逕懷城南,又東逕殷城北,又東南注於湖。

奉溝 水上承朱溝於野王城西,東南至溫縣虢公塚,與濟水故瀆合。東南流逕陽鄉城北,又東南逕李城西,又經墳城西,屈而東北流,逕其城北,又東逕平皋城南,又南注於河。沙溝水分朱溝南派,東南逕安昌城西,又東逕隰城北,又經殷城西,東南流入於陂。漢安帝元初二年二月,詔河內等郡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魏野王典農中郎將司馬孚表請修枋口,以為方石為門。若天亢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則閉石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詔書聽許。於是夾岸累石,結以為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畝之數,間關歲月之功,事見《門側石銘》。隋涿郡盧賁為懷州刺史,決沁水東注,名曰「利民渠。」 又派入溫縣,名曰「溫潤渠」 ,以溉舄鹵,民賴其利。唐崔弘禮為河陽節度使,治河內秦渠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