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68

此页尚未校对

畔有寺,謂之白馬寺,今湖水流入水丹河矣。小丹河疑即長明白馬故道。特古渠逕石澗南流於沁,今渠逕石澗東入於預耳。蔡溝水州縣北,上承白馬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逕修武縣之具亭北入吳陂。魏高祖時,沈文秀為懷州刺史,大興水利,公私利益。唐代宗時,楊承先為懷州刺史,濬決古溝,引丹水以溉田,田之汙萊遂為沃野,衣食河內數千萬口。元阿合馬為懷慶路同知,請修沁渠,有云:「天久亢旱,夏麥枯稿。」 訪問耆老,咸稱丹水澆溉近山田土,居民深得其利。

「丹河」今水利 在東岸者,曰「上秦溝、小丹河、三郭渠、董下渠、白沽渠、張濟渠、老武渠、太保渠、張金渠、陳添渠。」以上在東岸分水。《郭魯渠》。「《流澇》渠。」《花園渠》。以上在西岸分水接入東岸灌田東岸共溉田一百餘村,在西岸者曰上清渠、下清南北二渠,中泗渠、張濟渠、貝澗渠、廣濟民渠,西岸共溉田四十餘村。兩岸共十九渠,分九堰取水,故俗呼曰「九道堰。」預河即小丹民河,東逕清化西門外,南屈東轉至修武城南,又東流過獲嘉入衛河,漕運水淺則藉以濟運。小丹河為大丹河九堰之一,取口在諸渠之上。《往例》除小丹河濟漕外,餘水聽民灌溉。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內,於小丹河口下橫河築壩十八渠,民田涓滴不沾水澤。太守劉維世、邑令李橒泣下沾襟,為民請命。憮憲閻某、總河部院王某相繼親勘,使民得浸灌,不至沃壤變為荒瘠。

《堯池水水利 》。明隆慶丁卯,太守紀誡引堯池水灌田,名曰「惠民渠」 ,大學士張四維有記。至天啟間,河內令邸存性復開安阜渠,灌溉數村,原渠遂涸。

《府志》
未載山川

《河內縣志》

鳳凰山 ,在縣西北太行山。

《濟源縣志》

「柳灘 」 、馬住灘 二灘俱出黃河中,民居其上。葫蘆泉 ,在濟池西。

玉川 、濟、溴、瀧三水縈帶濟邑,故名。

晁錯灘 ,錯從學於軹人張恢家,漢景帝時。據馬負《圖補志》,在今芮村東南。

董仲舒灘 在毛田西南。漢文帝訪河上公於芮村,仲舒在此《獻策》。

《修武縣志》

青口山 在太行東,兩峽色如青蔥,故名。「閻王鼻山 」 在青口山後,壁立萬仞,有異人斲石插木而上,其上平衍土沃,鳥獸草木皆奇絕。「孔陽坡 在太行西,形勢突兀,喦磴縈迂,伏諸坡 伏於太行之南,故名。」

當陽谷 在太行下

孫真人洞 ,在太行中,相傳孫思邈居此,洞中有五色石丸,人取服之。

觀音洞 ,在「玉女泉」 下。

甘泉 在西關

龍王泉 在五里源

馬枋泉 遇旱即涸

「明月池 」 ,在百家岩下。

《武陟縣志》

聚來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寧郭城內。

東道山川 ,在縣西北十七里。源出太行山,至楊儀橋,經河內石澗村,歷武陟,由唐村、李村達修武城南三橋坡,東流入衛,淤塞已久,乾溝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