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33

此页尚未校对

山相向,伊水經其下,故名。唐賀蘭藏修於此。宋程顥作《邵康節墓誌》,謂「九皋在其南」 ,蓋謂此也。上有鶴鳴觀、鐵柱龍湫一泓,夏冬不涸,蓋一邑巨觀云。

思遠山 在縣治北四十里。其山高大,與九皋七峰並取「登高思遠」 之義。唐聖曆二年,則天武氏發洛陽幸此,曾建乘涼閣、避暑樓、射鴈臺。今遺址尚存。

伏牛山 在縣治西南三百里,唐自在禪師降伏野牛之所。山摩蒼穹,澗絕地紀。寺後山巔有一泉,傾流而遶寺前,淋宮禪室,星布其處。今為嵩與內鄉南召之界。

鳳牛山 在縣治北三十里。宋建炎之後,大梁已為劉豫所據。翟興為宋安撫使,保護陵寢,曾屯兵於此,以拒金人。城址猶存。

露寶山 在縣治西北七十里。元末,李興屯兵於此。今為嵩與宜陽之界。

紫荊山 ,在縣治北九十里。山中為梁二帝陵麓,為邵康節墓,直北嵩與洛陽之界。

耙耬山 :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下為兩程夫子宅,與古《陸渾縣》相對。今建有二程夫子專祠,廟制擬於闕里。

高都水 :在縣治西北五里。源出大礦山,南至青山,東過高都,入於伊。

空桑澗 在縣治南一十五里鳳凰山之下。一澗幽窅,世傳「伊母化為桑」 之處。有莘氏女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中,即此。

盧氏縣

熊耳山 :在縣治西南七十里。《禹貢》「導洛自熊耳」 ,即此。

老君山 在縣治南二百五十里。南望武當,北視條岳,東見伊闕,西俯熊耳。昔老子講道修煉於此。上有老君殿,皆石柱、鐵瓦、丹竈、丹井猶存。鐵嶺 在縣治北四十里,從秦山發脈,過峽於此,為邙山之要。其地險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焉。

悶頓嶺 :在縣治東南百里。伊水出焉。

青崖 :在縣治西九十里。上多產羚羊。

白龍崖 :在縣治東南抱犢山。塑白龍像於下,故名。

馬回川 在縣治東北七十里。相傳唐盛彥師伐李密於此,振旅而回,故名。

湯水 :在縣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惡峪嶺,南流入粉青江。

「橫澗」 川 在縣治北。源出鐵嶺,流入城中,析為眾渠,灌溉蔬圃,東南流入洛。

陝州

砥柱山 在州治東四十里。黃河中流。《禹貢》「導河積石,至於砥柱。」 即此。

三門山 ,在州砥柱上流百餘步,禹導河鑿以通流,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 隋開皇十五年疏鑿之。唐開元二十九年,李齊物又鑿之,唐太宗令魏徵勒銘。至德宗貞元元年,遣官致祭,又復鑿之,有祝文存焉。

雞足山 在州治西南二里。峙臨河曲,形如雞足。上有迎祥觀,為河上公註《經》處,漢文帝曾幸焉。

橐水 在州治南門外。一名永定澗。源出橐山,西流入河。其水暴悍,益以山澗諸水,甚為民害。譙水 在州治南三里許。源出自常永山谷,西流入河,俗呼為「三里澗。」

七里澗 在州治西南七里,今名「石橋溝」 ,北流入河。漢獻帝東遷,李傕、郭氾等追乘輿,戰於東澗,天子幸曹陽墟,即此。

茅津 在州治東北十里,一名「沙澗。」 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即此。唐太宗造浮橋以濟渡,係豫、晉兩省通衢。

蝦蟆泉 在州城西門外。水自石眼流出,內生蝌虯,禱雨即應。唐韓愈詩:「居然鱗介不能容,石眼環環水一鍾。聞說旱天祈得雨,只疑蝌虯是蛟龍。」

靈寶縣

浮山 :在縣治西南九十里。上有浮丘、豐濟侯廟墓。

乾山 :在縣治東南一百里。祖龍紆折,蜿蜒而下,來脈結縣。

牧犪嶺 在縣治西南十五里,即桃林之野也。犪,牛名,出岷山,肉重千觔。武王克殷歸牧牛於此,故名。

石隄山 在縣治西南萬度山下。有石隄祠,《銘》云:「魏甘露四年,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豫州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