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砦》駐兵」 ,今為嵩與伊陽之界。

白龍山 在縣東南十里。山高百丈,其頂平坦,約數十畝,有泉可飲。週圍山澗險阻,世傳為元左丞張伯玉立砦屯兵之處,城址猶存。其下偏西一里許,地名「左丞衙」 ,蓋是其公署云。

大礦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高都之水出焉。山產金、銀、錫三品,水中亦產黃金。今為嵩與永寧之界。

鴉石山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下即古樓子關,伊水所經。今為嵩與盧氏之界。

惠明山 ,在縣東八十里。按《雷公本草》,「蒼朮出惠明者佳」 ,即此。

林鳳山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朝元觀,羽士周志明藏修之所,元封為「清虛真人。」

龜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其形似之,逆水而上。鶴山 在縣龜山東,其形似鶴,與九皋山相對。摘星樓山 在縣大相堡。山形崒嵂如樓,故名。六龍垛山 在縣大和堡。山圍十數里,高十里,上有池,名「六龍池」 ,故名。

蓮花山 在縣大和堡。山高峻如蓮花,故名。四峰山 在縣西南。一山如屏,崒起四峰,故名。伊水 出盧氏悶頓山,西過熊耳,入嵩縣境。東南至於三塗,又東北過陸渾,達於伊闕。凡三百里,始會於洛。

汝水 ,出縣伏牛山,東北過天恩山,凡二百餘里,始入伊陽縣界。

黃寨水 、賈寨水 ,俱出縣凌星山,東過二寨,至南店合流入於伊。

吳村水 ,出留劍峪,北過吳村,入於伊。

龍駒水 ,出縣黃松嶺,東過橋北入於伊。據「舊志」 ,曾產龍馬,每鳴則群馬皆鳴,故名。又以名其堡云。

樊水 ,出縣露寶山,東會源頭活水,入於伊。順陽水 ,出宜陽魚兒泉,東北過鳴皋,入於伊。馬澗水 ,在縣古城北,入伊。

馬回水 ,在縣馬回屯,南入伊。

蠻峪水 ,在縣西三十里,南折入伊。

大章水 ,在縣西五十里。東流入伊。

沙溝水 ,在縣南十里,北流入伊。

乾澗水 ,在縣東南十五里。北流入伊。

南莊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北流入伊。

曲里水 ,在縣東南二十里。北流入伊。

聖井 在縣聚僊觀中。泉水甘冽,冬夏不涸。《據》

《舊志》
所述內產金銀二魚今亡

龍池 在縣上雲巖寺後,即牛化為龍入池之處。崒嵂險絕,人跡罕至。內有物如蜥蜴之類,物傍有鬚,疑即程明道所烹而食之物也。山僧誤呼為龍。邑人逢旱禱之,亦嘗雨。

變泉 在縣竹林寺。其中水出石罅中,深丈餘,甘洌不污,時「或變易顏色,黃如煮槐,黑如淋墨。居僧相習,日汲飲食,不以為異。」

溫泉 在縣域,凡二:一在湯下堡,離縣七十里;一在曲里堡,離縣二十里。其水俱湧出澗中,居民澡浴,四時絡繹不絕。但在湯下者為差熱耳。白龍潭 在縣東南十五里駱家溝,深不可測,遇旱禱雨輒應。

黃龍潭 在縣北八十里,東流入伊。

黑龍潭 在縣西北八十里黑峪中。深不可測,旱禱雨有應。

盧氏縣

石城山 在縣城周圍。峰巒參差若雉堞,因名。虢山 ,在縣東北半里許。俗傳虢王建都於此,即此山。

伏龍山 ,在縣北二十里。

觀音山 在縣西八十里。山麓有觀音寺,因名。塔子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抱犢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一名「抱犢寨。」 四圍絕陡,而頂平坦,約百餘畝,頗宜耕藝。俗傳耕種惟犢可抱上,候壯而耕,故名。

元武山 ,在縣西一百里。上有洞,穹窿,深廣三隔,前塑真武像。

小青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產青碌。

刑公山 ,在縣北九十里。盛彥師破李密、王伯當之所。

箭口山 ,在縣南二百里。

雲霧嶺 在縣西六里。嶺脊常有雲霧封鎖,故名。

野馬嶺 在縣西三十里。俗傳漢蕭王得馬於此。

箭幹嶺 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山上產竹,可為「箭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