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6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葺屹然金湯

宜陽縣城池 城周圍四里許,東西較長,而南北頗削,其形似船,故名「船城。」舊土城,明正德年間,知縣司𡸅始築修磚城,高二丈二尺有奇,池一丈五尺。崇禎六年秋月霪雨,城頹數十處,知縣史洪謨督工修補。嗣後十一月二十六日,流寇渡河,混「十萬」等數十營,往來攻圍,而城不陷者,史令之功也。迨十三年,闖賊首克宜陽,墮其城。次年主簿陳五德補修。

皇清定鼎,知縣羅爾因重修。順治十六年夏六月霪。

《雨墮數處》。知縣王鼎印修輯。

登封縣城池 城未滿三里。明景泰中,布政使豐慶以南城逼於學宮,拓而大之,凡百餘步。正德間,知縣李居仁重修。萬曆三十九年,知縣傅梅重修,易故堞一千有二,悉易堅甓,計六百四十九丈,闢舊門而高之。北樓毀於「逆闖」 ,知縣劉禎重建。崇禎癸未,復燬於「土寇。知縣高岫、張朝瑞相繼重修。」

永寧縣城池 「城周圍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堞牆七尺,門有三。隋置縣時築,嗣後隨時修葺。」 正統十年,縣丞于淵重修,門上各豎以樓。隆慶五年,知縣高一登重修雉堞,甃以甓。崇禎庚辰,流寇陷城,平,其雉堞墮城門。

皇清壬辰,縣令程萬善重修,漸復其舊。

新安縣城池 :土城,漢高帝元年築,明洪武初重修。東文峰,南澗水,西泥河,北慕容山,皆迫邇城外。城門東曰「瞻洛」 ,西曰「通陝」 ,嘉靖四十四年,知縣王訓重修。南曰「浴澗」 ,又曰「聚魁」 ,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劉登創建。北曰「風懷」 ,東西兩門俱有月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盧大經創建。四十四年,知縣王訓添修。周圍設墩臺,立「鋪舍十二間。又創建廣壕凡四里,東西四百九十步,南北一百九十一步,高一丈五尺。西門外為通澗橋,池深七尺許,東北負山,南面臨水,俱無池,東西俱有關廂。」 其創修磚城,始於知縣王鉉,自寺巷北門至東北門。其磚石工價皆自辦,毫不累民。工未竣報陞。繼修則知縣劉懋。崇禎九年,知縣傅明遠、同邑尚書呂維祺移北城,跨慕容山,東原四百九十步,今加八十五步;南北原一百九十一步,今加一百一十步。周圍皆磚砌,高二丈五尺。北城臨山俯瞰,城內甚悉,流寇內訌,呂忠節公憂之,同邑紳士謀於傅令,議築城於山巔,以防賊之窺探。忠節公獨築北城之半,義士陳明英、張文明、韓復本協修數十丈,踰月功竣。十三年,流寇破城。十四年,流寇復至,平其城,磚基僅存其半。又嵩縣土寇,于大中復破之。十月又平其城。至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俞遜先修「《東月城》,重整關鍵。」

方得啟閉。康熙六年,知縣范諟仍去《北山城》,僅重修舊城。

澠池縣城池 城舊周圍八里許,西漢置縣始築,歷代廢置不一。明崇禎十年,流寇二陷澠城,焚燬殺掠,慘不可言。署縣事靈寶訓導袁登甲,據生員呈,以澠城南潁澗河,一遇泛漲,即為衝損,久無完堵,兼之城闊人寡,創守維艱,申文裁去西城一半,僅存三分之一。崇禎十二年,知縣牛藩完城浚壕,磚包北面,闢為東西二門,各有樓。

皇清知縣孟國英增修角樓,補修傾圮,遂成偉績。《順》

治十一年霪雨,傾倒城垣三面,共四十三丈五尺。知縣張燝率眾捐資,共圖修葺,期月告成。嵩縣城池 城周圍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壕塹深丈餘。崇禎間,流土交訌,知縣何復修葺完固。明末土賊折毀殆盡。

皇清知縣劉興漢因草昧初闢,僅葺城垣,尚無垛口。

十一年,知縣趙景融增修女牆。十七年,知縣楊厥美增修四門,門樓各三間:東曰「來鶴」 ,南曰「解阜」 ,西曰「寶成」 ,北曰「捧詔」 ,殘邑始有保障焉。盧氏縣城池 城,漢時始築,歷代修濬未詳。明洪武元年,知縣李可民重修。城高一丈五尺,周圍四里一百八十步,壕深一丈,廣二尺。四門上各建樓,下各有懸橋,既而傾圯。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縣鄒印光修築完備。

陝州城池 城十三里一百二十步。東南有壕,深五丈,西北近河,高十餘丈。西漢所築,歷代修濬不一。明洪武初,千戶劉全截去東城三分之一,完城後壕,增以月城,闢為四門,門各有樓。崇禎八年,寇毀城,圍九里一百三十步。弘治時,知州汪濬重修,南、北、西三面,遂以屬州。東一面,則指揮呂璽重修,遂屬衛。今因之。

「靈寶縣城池 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七尺。」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