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7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淮水發源於胎簪,世傳張良辟穀於此。

香爐垛山 在縣西

罐子垛山 在縣南,絕頂一穴似罐。

天目山 在縣東,山隙中滴水成泉,入淮。桅山 在縣東,孤峰如桅。

龜山 在縣西

石門山 在縣東。兩山對峙如門,下有小嶺,橫亙若限,路出其中。明李于麟詩:「明月不離桐柏水,白雲自發石門山。」

尖山 在縣北。尖峰突起,卓立如筆。

翠屏山 在縣南

黑石山 在縣北五里許。山石綿亙數里,石色皆黑,故名。

琵琶山 在縣西里許

金臺山 在縣東南里許。

杏山 在縣西北

圍山 ,在縣北四十里。四圍皆山,故名。

大紅崖 在縣北三十里,險峻可以避亂。鐵牛隴 在縣東,上有鐵塊,狀若伏牛。天將雨,牛背先潤。

淮水 在縣西。《水經》:「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 《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 《風俗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 淮,均也。《春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 《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 《爾雅》曰:「淮為滸。」 然淮水與灃水同源俱導,西流為灃,東流為淮,自潛流地下三十里許,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 。按淮水其源初出,復伏流三十里,湧為三泉,因濬為井,所謂淮井是也。流六七里成河。東北經大復山,山南有淮源廟。從義陽縣東南過江夏平春縣北,又東過新息縣南、期思縣北,至原鹿縣南,與汝水合。又東過廬江安豐縣,與決水合。又東至當塗縣,與渦水合。又東過鍾離北夏丘縣南。又東至徐縣,合澗水、蘄水。又東至盱眙。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與泗水合。東至廣陵淮浦縣而入海。近海數百里通潮汐。《尚書》云:「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是也。

邢家川 在縣西。川內有牛心石水,西北流入三家河。

月河 在縣東,一水如帶,旋繞山岑,如月之圓,合圍山諸水入淮。

岔河 在縣東

盧家寨河 在縣西。西流經唐縣南入泌龍潭 ,在縣西南五里。天將雨,其水沸騰如雷,禱雨多應。有石崖鐫「曲水臺」 三字,年月不可攷。白馬湖 在縣東。

映山湖 在縣東毛家集,突地一山,如臥牛湖,計一頃三十畝,荷香聞數里。

水磨灣 在縣西十里。林木蓊蔚,水東南流入淮。

鄧州

靈山 在內鄉南境,其南麓屬鄧,形家謂「鄧之主山」 ,因首紀之。

紫金山 在鄧州城西南隅。《元史》天澤築外城依山,下有二洞,宋狀元賈黯讀書處,後登第,乃建書院。

禹山 在鄧州西南六十里。此山禱雨有應,因名「雨山」 ,後人改為「禹山。」 上有大禹廟,下有龍潭。又西十里為上禹山,亦有禹廟。其南為泉池,平地湧泉,溉田數十頃。東為大瓦寺,世傳張雎陽故里。

湯山 在鄧州西七十里,東西兩峰對峙,東峰有成湯廟,下有溫泉,故名。其東南有荷池,接湯泉水。

洞兒山 在鄧州西南一百里,俗名「杏兒山。」 其山連綿數十里,有洞甚多,蓋土人避兵之地。又傳孟珙屯兵於此,山下多煤,知州番庭楠開煤洞,下有一堵泉,灌田四十頃。

五隴山 ,《一統志》云:「在鄧州西,五阜連接,有諸謝兆域、謝絳常家於此。」

覆釜山 ,在鄧州西北八十里,山如覆釜,上有清禪寺,其右為五龍泉。山之左為先主山,右為鏊峰山。鏊峰之左有濟源泉,北為界山,下有雅祖洞、聖母祠。

永青山 在鄧州西北九十里,山西北屬內鄉,東南屬鄧。上建崔府君廟,有宋碑,下有煤洞二。知州于寬議開未果。

析隈山 ,在鄧州南七十里。《左傳》:「秦人遇析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