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咸陽有四焉
野韭澤 ,在縣南八里,有自生之韭,故名。即上林苑旁牛首池。按《縣志》坦不樹五穀,惟野韭自生於蓬蒿莎草中,東西平開一道,闊十武,長五六里,為文王朝廟之御路,獨此地為良田,可耕。
蘭池陂 ,在縣東二十五里。秦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丈。亦名「蘭池。」
周氏陂 在縣東南三十里,週一十三里。漢周勃家於此,其子亞夫有功,遂以其地賜之。雙泉 ,在縣北二里。其水甘洌,有藥王廟,疾病祈禳,旱乾禱雨。
馬跑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太宗獵此,馬跑地湧泉。按《縣志》:「晝夜浪噴珠璣,流聲潺湲,澄泓碧澈,大旱不竭,霪雨不溢。」
興平縣
黃麓山 在縣北一里
始平原 在縣北二里。漢時謂之北芒巖,富人袁廣漢于此築園。按《縣志》:「東入咸陽界,西入武功界。」 《三秦記》曰:「長安城北有始平原數百里,無山川湖水,其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有伯夷墓,居人常採薇食之。」
馬嵬坡 在縣西二十五里。唐楊貴妃葬處,有塚存。
渭水 ,在縣南二十五里。西發源於渭源縣,東流入於黃河。
清水 ,在縣南十五里。東流入渭。
宋泊 ,在縣西二十里,周四十里。
百頃泊 ,在縣西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曲泊 ,在縣西南十五里。
馬牧澤 ,在縣東南二十里。南北廣四里,東西二十一里。
醴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唐貞觀十二年,自然湧出,其味如醴,飲之愈疾。
靈寶泉 ,在縣東南二十里。漢時邊韶得靈符于此,祈請有應,因名。
湯臺泉 在縣西一十五里。
板橋泉 ,在縣西十七里。《後魏地形志》曰:「槐里縣有板橋泉。」
馬嵬泉 ,在縣西二十五里,溉田二十餘頃。五龍泉 ,在馬嵬鎮西。
史家泉 在縣西三十五里。
「玉女泉 」 在縣東五里高店寨。
龍泉 ,一名「溫泉」 ,一名「姜子泉」 ,在縣西一十七里。
清水泉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胡浹橋,湮沒久遠,變為桑田。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開熙開,清流蕩漾,灌溉七村一十餘里,土人德之。時典史洪廷憲同事,因名「徐洪泉」 ,又名「永濟泉」 ,有《記》。浪井 在縣耿祠鄉。唐貞元中湧出,有疾者飲之輒愈,遠近汲取,朝夕如市。
臨潼縣
驪山 在縣東南二里,即藍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溫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應,上有老母廟。山左肩曰東繡嶺,右肩曰西繡嶺。按《縣志》:「縣南里許綿亙而東五十餘里,殷周時為驪戎所居,故名。」 按《長安志》:「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 胏浮山 在縣境,一名浮胏,即驪山之麓。金斧山 在驪山東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則動。
慶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唐武后時,因風雷涌出,高二百尺,有池周三頃,中有龍鳳禾麥之異,武后以為休徵,名為慶山。按《一統志》:荊州人俞文俊上書曰:「地氣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處陽位,山變為災,以為慶山,臣以為非慶也。」
鳳凰原 ,在縣東北一十里。後漢延光初,鳳集新豐,即此。唐中宗臨幸,改為「清虛原。」
「石魚巖 」 今「石瓮寺。」
「玉蕊峰 」 在東繡嶺東。
石駱駝嶺 在縣西南驪山上。
走馬嶺 在縣東南驪山上二十七里。
「鷰子龕 」 ,在驪山降聖觀南。
磑子谷 ,在縣南七里。
芝蘭谷 即「石瓮谷。」
金沙洞 在長生殿南。按《舊志》,「山陰多黃金。」 明萬曆二十五年,有百戶段大金首疏,隨遣內使趙欽開採,經年所獲,尚不足夫匠之費。後以供額不繼,因分派地畝。至三十四年遂罷採,民始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