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新豐原 ,一名「青原」 ,起陰盤至冷口,蜿蜒三十餘里。

種金原 在縣東

普陀原 ,在縣北十五里渭河北岸。

坑儒谷 在縣西南五里。秦始皇坑儒於此,後人號為愍儒鄉。按《縣志》,谷在縣西南二十里。漢衛宏《古文奇字序》云:「秦既焚書,改古文為篆隸,患天下不從,召諸儒至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乃命就視之,方相難未決,伏機發,從上填之以土。」 唐天寶中改為旌儒鄉,立廟。兵部侍郎賈至撰碑。

鸚鵡谷 ,在新豐原,唐中宗改為幽棲谷。《唐書》曰:「此水清,天下平。」

鴻門坂 在縣東一十七里。即漢高帝會項羽處。舊有「鴻門亭」 ,今廢。

斷原 ,在縣北七十里。即荊山盡處,為漆沮衝斷,故名。

陰盤城河水 ,在縣東北一十四里。

石澗河 在縣西二里。俗謂之「冷水」 ,以別溫泉水。磑河 ,在縣西六里。上三里許有磑子谷。清河 ,在縣北六十餘里。隨荊山東下,至黑市橋,轉而南至櫟陽,復折而東,至相橋,與漆沮合流,西南入於渭,是名交口。

漆沮,河 名石川,中多圓石,故名,味異。他水自耀州合流,歷斷原康橋南下至相橋與清水合,至交口入渭。《書》蔡《註》以為自朝邑入渭者,誤。葡萄河 發源於富平之溫泉,至康橋西流入漆沮。其水微溫,冬月不冰,中產鰻魚蛤蟹之屬。五丈河 、清水陂 俱在櫟陽,今涸。

煮鹽澤 在櫟陽南,苻秦時於此煮鹽。

渭水 ,在縣北十五里。按《縣志》,自咸寧界來,東流入渭南界。

戲水 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驪山,即秦將章邯拒陳涉將周章處。按《縣志》,「周幽王與褒姒戲於此,故名。」

冷水 ,在縣東四十里。出胏浮山,經陰盤、新豐二原,北流入渭。

潼水 ,在縣西半里。源出驪山谷中,味甘美,異於他水。

魚池水 ,泉出驪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周四里。初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

牡丹溝 ,在驪山西,兩岸盡植牡丹,今猶存。溫泉 ,出驪山麓,在縣南一百五十步,始皇於此砌石起宇,漢武加修飾。唐建溫泉宮。

《飲濟泉 》:在老母殿西南。

鳴犢泉 在縣西北十二里。東西二泉相隔里許。諺云:「一犢沒於東」 ,泉自西泉出,故名。

灥澄泉 在縣西南五里。

石塔泉 在縣西南十五里。

平泉 ,在縣東五十里。

阿姑泉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飲馬泉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蝎吽井 在縣東北七里官道側。

八角井 在縣西十五里。

蟾井 在驪山白鹿觀中,有金色三足蝦蟆。賀蘭先生見之曰:「此肉芝也。」 烹而食之,白日飛昇高陵縣。

奉正原 在縣南十里。舊傳漢文帝誕於此。又名降駕原。按《縣志》,自涇陽來,過縣達臨潼,延幾百里,高者四五丈,涇、渭之不能北徙者此也。鹿苑原 ,在縣西南三十里。通名奉正原。按《縣志》,自咸陽來,當涇渭間,陽陵之所在也。

渭水 在縣南十里。按《縣志》:發源鳥鼠山五泉,冬夏人可躍涉,歷岍、隴、岐、邰、寶雞、咸陽,北受湋汭,南受灃、澇、滻、灞諸水,至高陵而益大,每遇泛漲,瀰漫十餘里,然皆南徙不崩,北岸雖崩,數年不過一二丈,故縣曰高陵云。東至潼關入河。涇水 ,在縣西南二十里。按《縣志》,出笄頭山,歷平涼、涇邠、涇陽,至縣上馬渡入渭。

御井 在縣西十里,唐高祖舊宅,龍躍宮中井也。梁開平中廢。今龍泉寺八角井是。

蓮池 在縣東偏

渭北溝 在奉正原上。或曰:「亦先正引渭水以溉田者,中作而輟。」

鄠縣

牛首山 ,在縣南二十三里。狀若牛伏,左右兩泉,傳為牛乳。

雞頭山 ,在縣南三十里,俗呼為「小武當。」 其形似雞頭,故名。

五林山 ,在縣境內。《漢書》「鄠有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