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柳塘 在南山下。紫陽楊奐隱居傳道,門生百人,植柳千株,有紫陽泉。

渼陂 在縣西五里。出終南諸谷,合胡公泉為陂。云「渼」 者,以其產五味魚甚美也。陂周十四里,唐寶曆間,敕渼陂令尚食禁採捕。元季為遊兵所壞,水涸為田。

八部澤 ,在縣東南十八里,周五十里。

滿地濼 ,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周三里。按《縣志》,即高水上源,東北流入長安縣馮席村。

牛首池 張楫曰:「在上林苑西。」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濯鷁牛首。」 郭璞注曰:「牛首池在灃水西邊,近灃河。」

冷泉 在雙莊

「呂公河 」 :發源於皁峪,知縣呂仲信開自東北,遶城而歸於澇。

白公河 即呂公舊河。知縣白應輝嫌其水小易涸,又開檀谷水,自苟村與呂公河匯入於澇。澇水 ,在縣西二里,出澇谷,合渼陂水,流至長安縣界入潏水。

灃水 ,在縣東,入長安界。

甘水 ,出南山甘谷,與耿谷水俱北注於渭。丹陽井 ,在縣東三十里。元真人馬丹陽取此水煉藥,故得名。

藍田縣

終南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在天之中,居都之南,謂之中南。又曰:此山旋遶於西,連亙千里,至此而盡,故曰終南。東方朔曰:「終南,天下大阻也。」 其地多八石五金異木奇卉之類。唐盧藏用隱於此,因應召,人稱為捷徑云。

王順山 即南山,去縣二十里,雄據東南一隅,若翠障然。按舊《圖經》云:「昔道者王順隱於此,後登仙去,故名之。」 舊《志》云:「舜南巡不返,娥皇、女英望舜於此,故又名望舜山。」

鳳兒山 ,在縣東六十里。《俗傳》常有一禽止此山,眾禽爭隨之,人疑為「鳳」 也,因名之。

倒虎山 ,一名「元象山」 ,在覆車山之北。苻堅時,王子年避石季龍之亂,徙於此。

繡嶺 ,在縣北四十里,即驪山之陽也。以左右分東西,繡嶺之名。唐元宗時,植竹木花卉,錯如錦繡,故名。

龍鳳坡 在縣南二十里許,蓋白鹿原之尾也。其脈融結至鳳凰嘴,為漢文帝葬處。

獐坡 在縣西二十里。昔有獐遊於此,故名。全山 在縣南五十里。峭拔天表,樹木森鬱,與碧仙洞對峙焉。

金山 ,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金山神廟,以祀風后。

七盤山 在縣南二十里。近北又有䋫坡。《杜氏通典》:「七盤十二䋫,藍關之險路也。唐剌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里,迴山取塗,行旅便之。」

嶢山 ,在縣南二十里。秦之嶢關,以此山為名。蕢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高帝引兵踰蕢山擊秦軍,即此。

玉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覆車山。《計然》曰:「山出玉英」 ,因名玉山。灞水之源出其谷。

秦嶺 在縣界,即冢嶺。東起商洛,西盡汧隴,綿亙千里,經萬壑千谷,不能斷絕。蓋南山之脊,江河之水,所由分處,故嶺南皆謂江,嶺北皆謂河。按《縣志》:秦嶺,天下之大阻也。東西八百里,嶺根水流入渭,俗號為八百里秦川者此也。韓文公詩云:「雲橫秦嶺家何在?」 即此山爾。今上有昌黎祠。僉事張楷建。

橫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自驪山東入藍田界,橫截華州,嶺下有水,名「橫河。」

白鹿原 在縣西五里。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此。《三秦記》云:「蓋泰運之象。」 晉苻雄與桓沖戰於白鹿原。按《縣志》:「其頂平直如截,袤廣百五十里。」 《長安志》曰:「南接嶢山,西北入萬年縣界。漢文帝及薄太后陵皆在其上。」

涼風原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一作「風涼原」 ,為雍州福地。按《縣志》,南接石門山,北入萬年縣界。桓公堆 ,在縣南二十五里。桓溫伐苻堅,堅遣苻雄等拒溫於秋思堆,後因名桓公堆。

虎坷山 在縣南十五里許。即輞川之北垞亞峪 ,在縣東南,中有翠微寺。

傾峪 ,在縣東五十里。

銅峪 ,在縣東五十里傾峪之西。

倒回峪 ,在縣東南五十里。灞水之源出於此。採峪 ,在縣西南三十里,與輞川相並,路通商洛,其水出秦嶺,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