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3

此页尚未校对

知縣黃思翁繼起修築,四壘如一。及崇禎癸酉,流寇渡河,伊先受陷,樓櫓雉堞,復為蕩然。丙子,孔貞璞涖伊,大加修治,基石增土,高厚視昔有倍。規模完整,居然可守之區。

皇清知縣張聯翼復修之。

汝州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

洗耳橋 在州治西門外。州守林中寶重修。「仁義」 橋 在治東十五里。

通濟橋

黃澗橋

會濟川橋

龍塘橋

鄭陸橋 巡道鄭國仕、州守陸鎮默創修,在趙落西。

夾河渡 在州城東南十里。

魯山縣

歇馬嶺關 在縣西北九十里。

大石橋

碾子橋

《轂轤橋 》,漢光武為王莽所迫,至此先過。及莽至,則橋已沉矣。

董家橋

孫家橋

郟縣

扈澗橋 在縣西五里

義濟橋 在縣西十里,今水涸而橋存。

惠民橋 在縣西三十里。

孝濟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孝子苑馬寺少卿劉濟建。

黃澗橋 在縣西四十里。順治八年,知縣卜永昇重修。

塚頭西門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順治十五年,知縣徐鳳鳴修。

長橋 在縣東三十里。即藍橋。知縣張震維補修。

馬村橋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汝河橋 按《通志》,「在縣東南十里。」

寶豐橋

龍門關 在縣東三十里大龍山下。元時立,設巡檢司,今廢。

通都橋 在縣東郭外淨腸河上,以路通京師,故名。正德十一年,邑人曹興創建。天啟六年,知縣黃佐明重修。

永濟橋 在縣西門外。嘉靖元年鄉民張雲創建。後屢年大水衝圮。至嘉靖四十一年,知縣袁亮重修,堅固平廣。萬曆十三年,知縣饒大英重修,邑民喬楹、李思忠捐貲倡輸,改名「倡善橋。」 惠眾橋 在縣南門外。明河南參政楊子器改渠建石橋,制甚窄狹,集市貿易者,列貨其上,不便行李往來。知縣李秀發因擴修之,中可容車,傍可列肆。行旅市井,兩不相礙,民甚德之。仁政橋 在城北門外淨腸河上。嘉靖三十六年,縣丞江煥建,未就陞去。教諭潘元翰捐俸助之。至嘉靖四十年,知縣袁亮始訖功。萬曆間,知縣任寵、邵建封、沈懋俱補修,故又名「三公橋。」 崇禎五年,知縣石可礪重建。

廣濟橋 在城東北隅。為濠水入河之道。康熙五年,知縣胡中珣、典史齊弘、邑宦李德論建。達魯橋 在縣南十里嬰河上,以路達魯山,故名。

通濟橋 在雙酒務淨腸河上。元延祐四年,汝州知州岑文建。

西橋 在雙酒務南,淨腸河上。元至正十三年,河南行省大參松壽建。

汝河橋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鐵爐汝河上,以木為之,夏月撤去,冬仍用。

濟惠橋 在縣城南十里有奇。凡襄、葉兩縣運煤,皆由此橋而達。明嘉靖三十六年,鄉人袁林建。

泥河橋 在曹鎮南。居民陳銘捐貲創建石橋。常家橋 在縣東八里常家溝上。

石河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石河之上。石橋一座。

玉泉橋 《建置始末》無考。

「秋河橋 」 《建置始末》無考。

伊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