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夫戾。如其禮樂,以俟來哲。
《五代都雍總說》宋·程大昌
「漢、隋、唐皆都渭南,雖位置稍有遷改,而相去不踰二 三十里,尚易攷矣。若夫周、秦兩世,自初興以至遷滅, 屢東屢西,不常厥邑,若但循世次地望泛而言之,則 先後紛紜,亦與散在史冊無異。」予於是立渭為經,而 取兩代都地隨列渭旁,人能並渭以推其方,而關、雍 地望如指諸掌矣。渭之源出隴西鳥鼠同穴山,稍東 則受秦水。秦水者,天水郡水也。秦始封在此地也,故 曰西垂也。又東則大散關水入之。又東為陳倉縣,秦 文公於此得寶雞,故又為寶雞也。及至武功縣,則受 斜水矣。褒斜二水,介衙嶺而分南北,此之斜水即二 水之北泒也,斜經武功而入於渭也。又東為斄縣,即 后稷始封之𣀗,𣀗即邰也,所謂「有邰家室」者是也。又 東逕雍縣,秦惠公之故居,祈來、橐泉皆在是也。又東 為雍縣城南,則秦德公居焉,秦漢五畤皆在其地也。 又東合漆水為岐水,太王立都渭北,而兼跨周原,故 合兩地而稱岐周也。又東逕槐里縣南,即周懿王所 都也,是名犬丘,則為畜牧之地耳。至秦改名廢丘,以 示周世不復興也。項羽所立三秦,此為雍王章邯之 國也。廢丘對東,則澇水自此入渭矣。而秦之上林包 澇水而對廢丘,故《水經》謂為上林故地也。其曰「故」者, 秦舊也,以別於漢武之所廣也。渭又東則受豐水,豐 旁即周文王所都也。又東北行,則漢便門橋橫亙其 上。此時渭方自西南來,未全折東,故便門橋得以橋 絕而徑達興平也。又東則為鄗水鄗即周武王之都, 蓋與豐都西對立也。又東逕磁石門者,阿房之西門 也。又自此門東行,始與阿房南北相對,故知此門當 在阿房之西,不當在阿房之北也。又東逕漢渭城之 南,即秦咸陽矣。秦之咸陽,孝公所都也,在漢長安西 北角,故《漢書》紀高帝、項羽自霸上而入秦都,皆曰「西 上咸陽」也。惟《元和志》則曰「正東維南,是為雍州。」則東 多南少也。《志》蓋審言其詳也。漢都長安,其城在渭之 南,則咸陽之東南也。隋都亦在長安,實漢城東南十 三里。隋文名其城為大興城,唐高祖因之,遂以為都。 凡其宮朝城市,悉用隋舊,第稍更易故名而已。唐之 都城,先統於雍州京兆府,最後始名上都也。高宗時, 於大興城之東北,別建大明宮,故號東內,大興城遂 名西內也。西內即唐太極宮也。別有興慶宮,在太極 東南角,又名南內也。
陝西總部藝文二〈詩〉
《關中詩》晉·潘岳
於皇時晉,受命既固。三祖在天,聖皇紹祚。德溥化光, 刑簡枉錯。微火不戒,延我寶庫。
翹翹趙王,請徒三萬。朝議惟疑,未逞斯願。桓桓梁征, 高牙乃建。旗蓋相望,偏師作援。
虎視眈眈。威彼好畤。素甲日耀。元幕雲起。誰其繼之。 夏侯卿士。惟系惟處。別營棋跱。
夫豈無謀。戎士承平。守有完郛。戰無全兵。鋒交《卒奔》 孰免?孟明。飛檄秦郊,告敗上京。
周徇師令,身膏氐斧。人之云亡,貞節克舉。盧播違命, 投畀異土。為法受惡,誰謂荼苦。
亂離斯瘼。日月其稔。天子是矜,旰食晏寢。主憂臣勞, 孰不祗懍。愧無獻納。尸素以甚。
「皇赫斯怒,爰整精銳,命彼上谷,指日遄逝。」親奉成規, 稜威遐厲。首陷中亭,揚聲萬計。
兵固詭道,先聲後實。聞之有司,以萬為一。紂之不善, 我未之必。虛皛湳德,繆彰甲吉。
《雍門》不啟,陳汧危偪。觀遂虎奮,感恩輸力。重圍克解, 危城載色。豈曰「無過,功亦不測。」
情固萬端。於何不有。紛紛齊萬。亦孔之醜。曰納其降。 曰梟其首。疇真可掩。孰偽可久。
既徵爾辭,既蔽爾訟。當乃明實。否則證空。好爵既縻。 顯戮亦從。不見竇林,伏尸漢邦。
斯民如何。荼毒於秦。師旅既加。饑饉是因。疫癘淫行。 荊棘成榛。絳陽之粟。浮於渭濱。
明明天子,視民如傷。申命群司,保爾封疆。「靡暴於眾, 無陵於強。惴惴寡弱,如熙春陽。」
《邊居行》隋·李孝貞
少年遠京陽,遙遙萬里方。陋巷絕人徑,茅屋摧山岡。 不睹車馬跡,但見麋鹿場。長松何落落,丘隴無復行。 邊地無高木,蕭蕭多白楊。盛年日月盡,一去萬恨長。 悠悠世中人,爭此錐刀忙。不憶貧賤時,富貴輒相忘。 紛紛徒滿目,何關慨予傷。不如一畝中,高會挹清漿。 遇樂便作樂,莫使候朝光。